电解铝产线设备配置和生产系统优化设计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整体结构和设备参数设计 | 第19-30页 |
2.1 设计流程和原理 | 第19-20页 |
2.2 总体优化设计 | 第20-23页 |
2.2.1 设计原则 | 第20页 |
2.2.2 功能设计 | 第20页 |
2.2.3 预焙阳极电解槽总体结构描述 | 第20-21页 |
2.2.4 电解车间配置描述 | 第21-23页 |
2.3 工艺技术描述 | 第23-28页 |
2.3.1 电解生产技术参数 | 第23页 |
2.3.2 发生阳极效应或然率的计算 | 第23-25页 |
2.3.3 原铝产能及预焙槽台数计算 | 第25-26页 |
2.3.4 多功能天车台数计算与确定 | 第26-27页 |
2.3.5 阳极运输车台数的计算与确定 | 第27-28页 |
2.3.6 出铝抬包台数的计算与确定 | 第28页 |
2.4 电解铝生产物料平衡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设备配置和生产系统优化设计 | 第30-34页 |
3.1 电解槽间距设计优化 | 第30-31页 |
3.2 母线优化配置 | 第31-32页 |
3.2.1 阴极结构 | 第31页 |
3.2.2 槽壳结构 | 第31-32页 |
3.3 集、排烟系统 | 第32页 |
3.4 多参数平衡槽控技术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电解铝环保设备配置和参数设计 | 第34-44页 |
4.1 铝电解生产中污染物的产生 | 第34页 |
4.2 电解烟气净化原理与技术 | 第34-35页 |
4.3 电解烟气净化流程 | 第35-36页 |
4.3.1 排烟净化系统 | 第35页 |
4.3.2 氧化铝供排料系统 | 第35-36页 |
4.4 电解烟气净化配置 | 第36-39页 |
4.4.1 净化配置方案和特点 | 第36-38页 |
4.4.2 净化方案优化 | 第38-39页 |
4.5 主要设备的选择 | 第39-42页 |
4.6 主要技术指标 | 第42-43页 |
4.6.1 污染物排放量 | 第42-43页 |
4.6.2 综合指标 | 第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系统和设备功能平衡模拟实验及测试 | 第44-61页 |
5.1 电解槽物理场仿真及测试 | 第44-59页 |
5.1.1 GP500预焙阳极电解槽电热场平衡 | 第44-47页 |
5.1.2 母线设计方案 | 第47-50页 |
5.1.3 受力计算 | 第50-51页 |
5.1.4 高位双烟道集气系统仿真计算 | 第51-59页 |
5.2 GP500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基本设计参数 | 第59页 |
5.3 电解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电解生产系统优化分析和改进 | 第61-89页 |
6.1 指标改善分析 | 第61-63页 |
6.1.1 铝液直流单耗对标 | 第61页 |
6.1.2 电压分布对标 | 第61-62页 |
6.1.3 电耗指标改善潜力分析 | 第62-63页 |
6.2 潜力问题分析 | 第63-66页 |
6.2.1 电流效率低问题 | 第63-64页 |
6.2.2 相关压降问题 | 第64-65页 |
6.2.3 氧化铝深度低问题 | 第65-66页 |
6.2.4 环保设备电耗问题 | 第66页 |
6.2.5 问题管理要素和改善领域 | 第66页 |
6.3 优化设计差距分析 | 第66-75页 |
6.3.1 槽与槽间差异分析 | 第67-71页 |
6.3.2 过程改善问题和记录 | 第71-72页 |
6.3.3 相关氧化铝质量分析 | 第72-74页 |
6.3.4 阳极碳块的理化指标分析 | 第74-75页 |
6.4 设备保障 | 第75-81页 |
6.5 降低动力电耗 | 第81-88页 |
6.5.1 环保设备--排烟风机 | 第81-86页 |
6.5.2 整流效率方面改善 | 第86-8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89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