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二十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和范畴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研究范畴 | 第17-19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26页 |
1.5.1 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1.5.2 数据计算及处理方法 | 第23-26页 |
第2章 东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26-35页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数据分布 | 第26-27页 |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27-28页 |
2.3 有机碳储量分布与构成 | 第28-31页 |
2.4 土壤有机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2.5 多目标调查区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32-35页 |
第3章 华北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35-43页 |
3.1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数据分布 | 第35-36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36-37页 |
3.3 有机碳储量分布与构成 | 第37-39页 |
3.4 土壤有机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3.5 多目标调查区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41-43页 |
第4章 华东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43-51页 |
4.1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数据分布 | 第43-44页 |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44-45页 |
4.3 有机碳储量分布与构成 | 第45-47页 |
4.4 土壤有机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5 多目标调查区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49-51页 |
第5章 华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51-59页 |
5.1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数据分布 | 第51-52页 |
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52-53页 |
5.3 有机碳储量分布和构成 | 第53-55页 |
5.4 土壤有机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5.5 多目标调查区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57-59页 |
第6章 华南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59-67页 |
6.1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数据分布 | 第59-60页 |
6.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60-61页 |
6.3 有机碳储量分布和构成 | 第61-63页 |
6.4 土壤有机碳源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5页 |
6.5 多目标调查区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65-67页 |
第7章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的效应 | 第67-74页 |
7.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SOCD | 第67-69页 |
7.2 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构成 | 第69-71页 |
7.3 土壤有机碳源汇构成 | 第71-7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