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涠洲11-7N油田及围区流—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与学科进展第11-12页
        1.2.1 研究现状第11页
        1.2.2 学科进展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12-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3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3-14页
    1.5 主要取得成果第14-16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6-20页
    2.1 区域构造概况第16-17页
    2.2 地层发育特征第17-19页
        2.2.1 长流组第17页
        2.2.2 流沙港组第17-18页
        2.2.3 涠洲组第18-19页
    2.3 勘探开发概况第19-20页
        2.3.1 WZ11-1N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第19页
        2.3.2 WZ11-2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第19页
        2.3.3 WZ11-7N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第19-20页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第20-26页
    3.1 地震层序识别特征第20-21页
    3.2 钻井层序界面识别第21-22页
    3.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第22页
    3.4 井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第22-24页
    3.5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分析第24-26页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26-35页
    4.1 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第26-29页
        4.1.1 岩性特征第26页
        4.1.2 沉积构造特征第26-29页
    4.2 测井相特征与测井相模板的建立第29-30页
        4.2.1 测井相特征第29-30页
        4.2.2 测井相模板第30页
    4.3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30-33页
    4.4 典型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第33-35页
第5章 沉积微相展布及其演化规律第35-54页
    5.1 物源分析第35-36页
        5.1.1 古地貌特征分析第35-36页
        5.1.2 地震反射特征第36页
    5.2 水动力条件分析第36-39页
        5.2.1 悬浮搬运组分第36-37页
        5.2.2 跳跃搬运组分第37-38页
        5.2.3 滚动搬运组分第38-39页
    5.3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39-54页
        5.3.1 沉积相边界的确定第39-41页
        5.3.2 平面沉积微相特征第41-46页
        5.3.3 连井沉积微相特征第46-54页
第6章 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第54-77页
    6.1 储层特征第54-68页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54-55页
        6.1.2 储层孔隙结构第55-61页
        6.1.3 储层物性特征第61-65页
        6.1.4 储层成岩作用第65-68页
    6.2 有利储层评价第68-77页
        6.2.1 层次分析法原理第68-69页
        6.2.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69页
        6.2.3 构造判断矩阵第69页
        6.2.4 计算权系数第69-71页
        6.2.5 评价结果第71-74页
        6.2.6 有利储层综合评价第74-77页
结论与认识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哈拉干拉乌苏地区乌拉山群变质岩系的特征、原岩恢复及形成环境分析
下一篇:乌兰察布地表浅部氡浓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