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政府担保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本文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本文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农业信贷 | 第16页 |
2.1.2 信贷担保 | 第16页 |
2.1.3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2.2 担保风险缓释理论 | 第17-18页 |
3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的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3.1 农业信贷的供需现状 | 第18-20页 |
3.1.1 农业信贷的供给现状 | 第18页 |
3.1.2 农业信贷的需求现状 | 第18-20页 |
3.2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发展现状 | 第20-25页 |
3.2.1 农业信贷担保的特点 | 第20-21页 |
3.2.2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政策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2.3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实施现状 | 第22-25页 |
4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5-30页 |
4.1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4.1.1 承贷主体分散且担保资源有限 | 第25-26页 |
4.1.2 信贷资金挪用 | 第26页 |
4.1.3 金融机构向政府转嫁风险 | 第26页 |
4.1.4 反担保物较少且难以有效监管 | 第26-27页 |
4.2 农业信贷政府担保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7-30页 |
4.2.1 农业信贷担保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7页 |
4.2.2 供需三方信息不对称 | 第27-28页 |
4.2.3 政府角色缺位 | 第28页 |
4.2.4 农业领域特定风险认识不足 | 第28-30页 |
5 国外农业信贷担保的经验 | 第30-38页 |
5.1 部分国家农业信贷担保情况 | 第30-36页 |
5.1.1 美国—农场主贷款担保 | 第30-32页 |
5.1.2 印度—多层次供给模式 | 第32-33页 |
5.1.3 孟加拉国—多元化金融供给 | 第33-35页 |
5.1.4 巴西—CPR融资创新 | 第35-36页 |
5.2 国外农业信贷担保的经验 | 第36-38页 |
5.2.1 注重担保机制的创新 | 第36-37页 |
5.2.2 政府的介入程度较高 | 第37页 |
5.2.3 担保法律制度配套完善 | 第37-38页 |
6 完善农业信贷政府担保的对策 | 第38-45页 |
6.1 完善农业信贷政府担保规制建设 | 第38-41页 |
6.1.1 完善农业信贷担保的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6.1.2 建立切实可行的反担保措施 | 第39页 |
6.1.3 运用大数据建立农业领域信用体系 | 第39-40页 |
6.1.4 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 | 第40-41页 |
6.1.5 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 第41页 |
6.1.6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41页 |
6.2 提高金融机构执行能力 | 第41-43页 |
6.2.1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 | 第41-43页 |
6.2.2 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 | 第43页 |
6.3 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意识 | 第43-45页 |
6.3.1 做好农业企业和农户信用的宣传工作 | 第43-44页 |
6.3.2 规范信用记录监管工作 | 第44页 |
6.3.3 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