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研究综述 | 第9-20页 |
1.1 电子游戏与攻击性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1.1.1 游戏内容与攻击性 | 第10-13页 |
1.1.2 游戏方式与攻击性 | 第13-14页 |
1.1.3 游戏结果与攻击性 | 第14页 |
1.1.4 游戏玩家个人特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5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15页 |
1.2 归因与攻击性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理论 | 第16-20页 |
1.3.1 一般攻击模型 | 第16-18页 |
1.3.2 挫折——侵犯理论 | 第18页 |
1.3.3 脚本理论 | 第18页 |
1.3.4 催化剂模型 | 第18-20页 |
2.问题提出 | 第20-23页 |
2.1 问题 | 第20-21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3.预实验 | 第23-27页 |
3.1 目的 | 第23页 |
3.2 被试 | 第23页 |
3.3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3.4 实验程序 | 第24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4.研究一:个体归因方式对游戏失败后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 第27-3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4.3.1 被试 | 第27页 |
4.3.2 研究材料 | 第27-29页 |
4.4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29-31页 |
4.5.1 不同归因方式玩家在敌意状态、内疚情绪攻击性上的差异检验 | 第30页 |
4.5.2 不同归因方式玩家在敌意状态、内疚情绪攻击性的回归检验 | 第30-31页 |
4.6 讨论 | 第31-33页 |
5.研究二:不同游戏失败情景对玩家攻击性的影响 | 第33-4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5.3.1 被试 | 第33页 |
5.3.2 研究材料 | 第33-34页 |
5.4 研究程序 | 第34-35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5.5.1 不同失败情景玩家在内疚情绪、敌意状态和攻击性上的差异检验 | 第35-36页 |
5.5.2 不同失败情景玩家在内疚情绪、敌意状态和攻击性的回归检验 | 第36-38页 |
5.6 讨论 | 第38-41页 |
6.总讨论 | 第41-43页 |
7.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4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8.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7页 |
附录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