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上篇 实践项目图件第11-31页
下篇 工程设计研究报告第31-108页
    第一章 绪论第32-51页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32-34页
            1.1.1 研究背景第32-33页
            1.1.2 研究缘起第33-34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34页
            1.2.1 研究对象第34页
            1.2.2 研究内容第34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4-35页
            1.3.1 研究目的第34-35页
            1.3.2 研究意义第3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5-49页
            1.4.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第35-39页
            1.4.2 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第39-49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49-51页
            1.5.1 研究方法第49-50页
            1.5.2 研究框架第50-51页
    第二章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及其活力概述第51-63页
        2.1 文化中心概述第51-54页
            2.1.1 文化中心的定义第51页
            2.1.2 文化中心的分类第51-54页
        2.2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第54-56页
            2.2.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概念第54页
            2.2.2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类型第54-55页
            2.2.3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特性第55-56页
        2.3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活力第56-60页
            2.3.1 活力的含义诠释第56-57页
            2.3.2 活力的主要组成第57-60页
            2.3.3 活力的评价标准第60页
        2.4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意义第60-62页
            2.4.1 对于城市的意义第60-61页
            2.4.2 对于建筑的意义第61-62页
            2.4.3 对于公众的意义第62页
        2.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具有活力的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第63-79页
        3.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第64-68页
            3.1.1 公共空间向城市空间开放第64-67页
            3.1.2 公共空间对全体公众开放第67页
            3.1.3 公共空间鼓励全时性开放第67-68页
        3.2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功能的混合第68-73页
            3.2.1 公共空间与功能空间的关系对活力的影响第69-71页
            3.2.2 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城市功能对活力的影响第71-73页
        3.3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流线的复合第73-76页
            3.3.1 流线组织与功能空间的关系对活力的影响第73-74页
            3.3.2 流线组织与城市人流的关系对活力的影响第74-76页
        3.4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界面的模糊性第76-78页
            3.4.1 界面模糊带来的功能渗透对活力的影响第77页
            3.4.2 界面模糊带来的视线渗透对活力的影响第77-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第79-97页
        4.1 策略一:建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第79-83页
            4.1.1 开放式城市通廊第79-80页
            4.1.2 开放式庭院空间第80-81页
            4.1.3 开放式公共平台第81-83页
            4.1.4 开放式灰空间第83页
        4.2 策略二:采取混合的功能布局模式第83-89页
            4.2.1 核心式布局第83-85页
            4.2.2 广厅式布局第85页
            4.2.3 线性并联式布局第85-87页
            4.2.4 自由流动式布局第87-88页
            4.2.5 立体网络式布局第88-89页
        4.3 策略三:组织复合的公共空间流线第89-92页
            4.3.1 核心复合式流线第89-90页
            4.3.2 线性复合式流线第90-91页
            4.3.3 自由复合式流线第91-92页
        4.4 策略四:塑造模糊的公共空间界面第92-96页
            4.4.1 界面融入城市功能空间以促发行为第92-93页
            4.4.2 以通透的界面实现内外渗透第93-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北仑文化中心a地块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分析第97-108页
        5.1 北仑文化中心a地块现状及概述第97-99页
            5.1.1 项目背景与场地区位概述第97页
            5.1.2 场地概况第97-98页
            5.1.3 规划解读第98-99页
        5.2 北仑文化中心a地块方案设计整体构思第99-101页
            5.2.1 文化定位——创造充满文化及艺术气息的空间场所第99页
            5.2.2 贯穿南北连通东西的基地场所第99页
            5.2.3 立体流畅的空间结构第99-100页
            5.2.4 多样丰富的功能组织第100页
            5.2.5 便捷宜游的交通流线第100-101页
            5.2.6 多功能复合开放的公共空间第101页
        5.3 策略一:建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第101-103页
            5.3.1 公共空间向城市空间开放第101-102页
            5.3.2 公共空间对全体公众开放第102页
            5.3.3 公共空间全时性开放第102-103页
        5.4 策略二:采取混合的功能布局模式第103-104页
            5.4.1 采用自由流动的公共空间布局第103-104页
            5.4.2 公共空间承载多样的城市功能第104页
        5.5 策略三:组织复合的公共空间流线第104-106页
            5.5.1 流线组织紧密联系功能空间第104-105页
            5.5.2 流线组织利于吸纳城市人流第105-106页
        5.6 策略四:塑造模糊的公共空间界面第106-107页
            5.6.1 界面融入城市功能空间以促发行为第106-107页
            5.6.2 以通透的界面实现内外渗透第107页
        5.7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语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参考图表第113-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环境心理分析及设计策略--以南京市为例
下一篇:端板连接梁柱节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