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基于倍差法的实证检验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第9-1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页 |
二、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9-10页 |
第三节 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估计方法 | 第11-13页 |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第三节 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第16-21页 |
一、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第16-18页 |
二、教育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第18-2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核心指标的测算 | 第23-28页 |
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第23-24页 |
二、人力资本强度的度量 | 第24-25页 |
三、数据 | 第25-26页 |
四、典型事实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基本估计结果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异质性分析 | 第30-34页 |
一、人力资本扩张类型 | 第30-31页 |
二、所有制差异 | 第31-32页 |
三、沿海与内陆企业 | 第32页 |
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 | 第32-34页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34-37页 |
一、企业生产率的其他衡量 | 第34-35页 |
二、省际层面的人力资本强度 | 第35页 |
三、仅考虑非出口企业 | 第35页 |
四、预期效应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地区制度环境的作用 | 第37-39页 |
第五节 渠道检验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