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黄河小浪底水库基本概况 | 第9-10页 |
1.1.2 小浪底库区污染状况 | 第10-11页 |
1.2 理化参数与水质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微生物与水体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浮游植物与水体理化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浮游动物与水体理化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原核微生物与水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4 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水体理化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小浪底水库水质特征参数变化趋势 | 第18-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1.1 材料 | 第18-19页 |
1.1.1 采样点设置 | 第18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1.2 方法 | 第19-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6页 |
2.1 理化周年变化趋势 | 第21-30页 |
2.1.1 BOD | 第21-22页 |
2.1.2 COD | 第22页 |
2.1.3 TN | 第22-23页 |
2.1.4 TP | 第23-24页 |
2.1.5 氨氮 | 第24-25页 |
2.1.6 溶解氧 | 第25-26页 |
2.1.7 硝酸盐氮 | 第26-27页 |
2.1.8 亚硝酸盐氮 | 第27-28页 |
2.1.9 叶绿素 | 第28-30页 |
2.2 小浪底水库周年水质及富营养化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2.3 水体理化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 第32-36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小浪底水库微生物季节变化规律 | 第3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1.1.1 样品 | 第38页 |
1.1.2 实验器材 | 第38页 |
1.1.3 培养基 | 第3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1.2.1 采样 | 第38页 |
1.2.2 样品的微生物培养 | 第38页 |
1.2.3 细菌学指数评价水质 | 第38-39页 |
1.2.4 浮游藻类、动物的计数 | 第3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2.1 小浪底水库各采样点不同季节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及变化规律 | 第39-40页 |
2.2 运用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 第40-43页 |
2.3 验证试验 | 第43-44页 |
2.3.1 细菌学指标法 | 第43-44页 |
2.3.2 香农威纳指数法 | 第4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库水体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 第45-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材料 | 第45-46页 |
1.1.1 样品 | 第45页 |
1.1.2 主要试剂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1.2 PCR-DGGE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46-47页 |
1.2.1 样品浓缩 | 第46页 |
1.2.2 样品总DNA提取 | 第46页 |
1.2.3 PCR扩增方法 | 第46页 |
1.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46-47页 |
1.2.5 DGGE图谱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1.1 研究结果 | 第52页 |
1.2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