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盆地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断陷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研究区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主要工作量与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主要工作量 | 第15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3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35页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19页 |
2.2.2 前中生界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19-21页 |
2.2.3 前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 | 第21-28页 |
2.2.4 三叠纪—侏罗纪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2.2.5 盆地的建造特征 | 第30-35页 |
3 盆地的地质构造 | 第35-45页 |
3.1 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35-41页 |
3.1.1 断层 | 第36-39页 |
3.1.2 褶皱 | 第39-41页 |
3.2 盆地二级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41-45页 |
4 盆地的构造系统 | 第45-53页 |
4.1 东西向构造系统 | 第45-46页 |
4.2 早北东向构造系统 | 第46页 |
4.3 北西向构造系统 | 第46-51页 |
4.3.1 北西向同沉积褶皱 | 第46-48页 |
4.3.2 北东向同沉积断裂 | 第48-51页 |
4.3.3 北西向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51页 |
4.4 晚北东向构造系统 | 第51-53页 |
5 盆地的构造演化 | 第53-56页 |
5.1 盆地的形成背景 | 第53页 |
5.2 区域构造演化分析 | 第53-56页 |
5.2.1 盆地的生成、发展和消亡 | 第53-54页 |
5.2.2 盆地的改造 | 第54-55页 |
5.2.3 盆地现状 | 第55-56页 |
6 地质构造的控煤作用 | 第56-58页 |
6.1 同沉积构造的控煤作用 | 第56-57页 |
6.2 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用 | 第57-5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