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互联网消费分期违约风险实证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7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背景分析第10-11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外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第12页
        1.2.2 国外关于信用风险和信贷违约方面的研究第12-13页
        1.2.3 国内关于消费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第13-14页
        1.2.4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14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创新第16-17页
第二章 互联网消费分期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环境第17-23页
    2.1 互联网消费分期基本概念第17页
    2.2 互联网消费分期的主要特征第17-18页
        2.2.1 借贷金额较小第17-18页
        2.2.2 借款方式灵活第18页
        2.2.3 借款行为的场景依赖性强第18页
    2.3 互联网消费分期的发展环境第18-23页
        2.3.1 经济环境第19-20页
        2.3.2 社会环境第20页
        2.3.3 技术环境第20-21页
        2.3.4 政策环境第21页
        2.3.5 竞争环境第21-23页
第三章 互联网消费分期相关违约理论风险概况及成因分析第23-30页
    3.1 违约相关理论第23-25页
        3.1.1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理论第23-24页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4页
        3.1.3 博弈论第24-25页
    3.2 互联网消费分期业务风险特点第25-26页
        3.2.1 缺乏抵押品担保第25-26页
        3.2.2 交易用途不限第26页
        3.2.3 共债现象严重第26页
        3.2.4 周期较长第26页
    3.3 互联网分期违约风险原因分析第26-30页
        3.3.1 放贷主体造成的风险第26-27页
        3.3.2 受贷主体造成的风险第27-28页
        3.3.3 监管不当造成的风险第28-30页
第四章 违约模型回顾及互联网消费分期违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第30-44页
    4.1 实证分析数据的定性分析第30-37页
        4.1.1 数据来源第30页
        4.1.2 影响因素简介第30-31页
        4.1.3 数据初步实证分析第31-36页
        4.1.4 违约影响因素的假设第36-37页
    4.2 回归模型的选取第37-39页
        4.2.1 实证模型介绍第37-38页
        4.2.2 Logistic回归模型原理简介第38-39页
    4.3 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第39-44页
        4.3.1 参数设置第39-40页
        4.3.2 Logistic二元回归结果第40页
        4.3.3 分析总结第40-4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44-48页
    5.1 总结第44页
    5.2 建议第44-46页
        5.2.1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第44-45页
        5.2.2 鼓励贷款人积极认证自身实际信息第45-46页
        5.2.3 加强针对分期信用风险监控第46页
    5.3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第46-48页
        5.3.1 数据统计周期和数据量不足第46-47页
        5.3.2 回归模型的单一性第47页
        5.3.3 数据的维度和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岭市新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浙江省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