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工作范围与挖掘力性能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液压挖掘机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液压挖掘机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2.2 国内液压挖掘机的发展概况 | 第16页 |
1.3 国内外液压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9-21页 |
1.4.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第2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分析 | 第21-36页 |
2.1 工作装置的结构和挖掘特点 | 第21-22页 |
2.1.1 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2.1.2 挖掘特点 | 第22页 |
2.2 正铲工作装置的运动分析 | 第22-24页 |
2.2.1 动臂机构运动分析 | 第23-24页 |
2.2.2 斗杆机构运动分析 | 第24页 |
2.3 正铲挖掘机的主要作业参数 | 第24-28页 |
2.3.1 最大挖掘深度 | 第25-26页 |
2.3.2 最大挖掘高度 | 第26-27页 |
2.3.3 最大挖掘半径 | 第27-28页 |
2.4 正铲挖掘机的作业范围和挖掘包络图 | 第28-31页 |
2.4.1 挖掘包络图的定义 | 第28-29页 |
2.4.2 挖掘包络图的绘制 | 第29-31页 |
2.5 正铲工作装置铰接点位置的确定 | 第31-33页 |
2.5.1 正铲工作装置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 第31-32页 |
2.5.2 正铲工作装置的设计内容 | 第32页 |
2.5.3 正铲工作装置的设计方法 | 第32-33页 |
2.6 典型工况分析 | 第33-35页 |
2.6.1 斗杆挖掘工况 | 第33页 |
2.6.2 动臂举升工况 | 第33-34页 |
2.6.3 平推工况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 | 第36-51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液压系统 | 第36-38页 |
3.3 机械-液压耦合仿真模型 | 第38页 |
3.4 正铲挖掘机的部件受力分析 | 第38-47页 |
3.5 正铲液压挖掘机挖掘力的分析计算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工作范围优化设计 | 第51-62页 |
4.1 建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运动学模型 | 第51-54页 |
4.2 ADAMS参数化建模与分析 | 第54-56页 |
4.3 工作装置工作范围优化分析 | 第56-60页 |
4.4 改进方案的工况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挖掘力优化设计 | 第62-80页 |
5.1 建立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 | 第62-65页 |
5.1.1 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及方案 | 第62页 |
5.1.2 建立液压系统模块 | 第62-63页 |
5.1.3 斗杆挖掘力的测量方法 | 第63-65页 |
5.1.4 铲斗挖掘力的测量 | 第65页 |
5.2 参数敏感度分析 | 第65-77页 |
5.3 斗杆挖掘力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4 挖掘力与工作范围的综合优化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