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生物活性肽 | 第10-15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0页 |
1.2.2 生物活性肽分类 | 第10-11页 |
1.2.3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与制备 | 第11-13页 |
1.2.3.1 直接提取法 | 第11页 |
1.2.3.2 水解法 | 第11-12页 |
1.2.3.3 化学合成法 | 第12页 |
1.2.3.4 基因重组法 | 第12页 |
1.2.3.5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2-13页 |
1.2.4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3-14页 |
1.2.5 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活性肽研究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植物生长素 | 第15-16页 |
1.3.1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3.1.1 生长素调节植物茎的伸长 | 第15-16页 |
1.3.1.2 生长素调节植物根的生长 | 第16页 |
1.4 生长素调节因子 | 第16-19页 |
1.4.1 Aux/IAA基因家族 | 第17页 |
1.4.2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家族 | 第17-18页 |
1.4.3 SAUR基因家族 | 第18-19页 |
1.5 植物中活性氧的酶促清除机制 | 第19-20页 |
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19页 |
1.5.2 过氧化氢酶POD | 第19-20页 |
1.5.3 过氧化氢酶CAT | 第20页 |
1.6 植物生长受体 | 第20-22页 |
1.6.1 生长素受体 | 第20-21页 |
1.6.2 赤霉素受体GID1 | 第21页 |
1.6.3 其他与生长有关的受体 | 第21-22页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7.3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9页 |
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5-27页 |
2.2.1 种子来源 | 第25页 |
2.2.2 生物活性肽来源 | 第25页 |
2.2.3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5-26页 |
2.2.4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2.2.4.1 RNA提取所需溶液 | 第26-27页 |
2.2.4.2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需溶液 | 第27页 |
2.2.4.3 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所需溶液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3.1 动物源活性肽的制备与纯化 | 第27-28页 |
2.3.2 生物活性肽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1 种子消毒与浸种 | 第28页 |
2.3.2.2 种子培养 | 第28-29页 |
2.3.3 多种植物生长物质对拟南芥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3.5 活性肽调节拟南芥生长的基因水平测定 | 第30-35页 |
2.3.5.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30页 |
2.3.5.2 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3.5.3 反转录 | 第31页 |
2.3.5.4 生长素调节因子的PCR检测 | 第31-33页 |
2.3.5.5 生长素调节因子的Q-PCR检测 | 第33-35页 |
2.3.6 活性肽调节拟南芥萌发生长过程中的蛋白质的测定 | 第35-37页 |
2.3.6.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3.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6.3 过氧化氢酶(POD)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6.4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第37页 |
2.4 生物活性肽受体的预测 | 第37-38页 |
2.5 实验流程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61页 |
3.1 化学合成制备生物活性肽的分析 | 第39-40页 |
3.2 动物源活性肽对拟南芥种子生长的影响 | 第40-47页 |
3.2.1 动物源活性肽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2 赤霉素GA3对拟南芥萌发生长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拟南芥萌发生长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 活性肽促进拟南芥生长的机理研究 | 第47-59页 |
3.3.1 生长素调节因子的检测结果 | 第47-51页 |
3.3.1.1 生长素调节因子的PCR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3.1.2 生长素响应因子的Q-PCR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3.2 蛋白质水平上活性肽促进拟南芥生长的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3.3.2.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1-53页 |
3.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第53-55页 |
3.3.2.3 过氧化物酶POD测定 | 第55-57页 |
3.3.2.4 过氧化氢酶CAT测定 | 第57-59页 |
3.4 生物活性肽Y7受体的预测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