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热回收新风机介绍 | 第8-11页 |
1.2.1 热回收新风机的基本原理 | 第8-9页 |
1.2.2 热回收新风机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蒸发冷却技术介绍 | 第11-14页 |
1.3.1 直接蒸发冷却 | 第11-12页 |
1.3.2 间接蒸发冷却 | 第12-13页 |
1.3.3 间接蒸发冷却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的数学模型 | 第16-24页 |
2.1 IECS的传热传质理论模型 | 第16-21页 |
2.1.1 模型的简化与假设 | 第16页 |
2.1.2 模型的建立 | 第16-17页 |
2.1.3 IECs综合热传递系数K的确定 | 第17-19页 |
2.1.4 IECs的传热计算 | 第19-21页 |
2.2 影响IECS性能的因素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的实验研究 | 第24-36页 |
3.1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设计 | 第24-26页 |
3.2 实验测试 | 第26-29页 |
3.2.1 实验台搭建 | 第26-27页 |
3.2.2 测试过程 | 第27-29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34页 |
3.3.1 模型验证 | 第29-30页 |
3.3.2 室外空气参数对IECs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3 夏季工况实验测试 | 第32-34页 |
3.3.4 循环喷淋水温和水量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间接蒸发冷却热回收新风机的地区适用性研究 | 第36-68页 |
4.1 办公建筑模型简介 | 第36-39页 |
4.2 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适用性分析 | 第39-61页 |
4.2.1 室内外计算参数选取及新风负荷计算 | 第39-43页 |
4.2.2 建筑围护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4.2.3 建筑总冷热负荷分析 | 第46-48页 |
4.2.4 系统方案设定 | 第48-53页 |
4.2.5 建筑能耗计算 | 第53-61页 |
4.3 夏热冬冷地区风冷热泵系统不同新风处理方式适用性分析 | 第61-63页 |
4.3.1 系统方案设定 | 第61-62页 |
4.3.2 建筑能耗计算 | 第62-63页 |
4.4 乌鲁木齐夏季全新风工况适用性分析 | 第63-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新风机组对室内典型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 第68-74页 |
5.1 室内CO2控制措施 | 第68-70页 |
5.1.1 室内CO2浓度计算 | 第68页 |
5.1.2 基于排除CO2的新风量计算方法 | 第68-70页 |
5.2 室内PM2.5控制措施 | 第70-73页 |
5.2.1 过滤器PM2.5过滤效率分级 | 第70-71页 |
5.2.2 过滤器实验研究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