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从《环翠堂园景图》看明代休宁县坐隐园及其环境的营造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页
    1.2 当前研究成果与问题第9-11页
        1.2.1 社会心理层面第9-10页
        1.2.2 版画艺术层面第10页
        1.2.3 造园艺术层面第10-11页
    1.3 课题研究基础第11-15页
        1.3.1 图像资料第12-13页
        1.3.2 文字资料第13-15页
        1.3.3 坐隐园遗址考察第15页
    1.4 课题研究框架第15-17页
第2章 坐隐园的营造背景第17-24页
    2.1 坐隐园营造的时代背景第17-19页
        2.1.1 坐隐园的营造时间第17-18页
        2.1.2 徽商文化的影响第18-19页
    2.2 坐隐园的地理环境第19-24页
        2.2.1 坐隐园地理位置的确定第19页
        2.2.2 坐隐园周边的山体形势第19-21页
        2.2.3 坐隐园周边的水系第21-24页
第3章 《环翠堂园景图》图像的初步解读第24-30页
    3.1 版画《环翠堂园景图》的制作第24-25页
    3.2 《环翠堂园景图》中景点的位置关系第25-30页
第4章 坐隐园及其环境的方位与空间结构第30-42页
    4.1 坐隐园及其内部景点的方位第30-33页
    4.2 坐隐园外部景点的方位第33-37页
    4.3 坐隐园及其环境的空间结构第37-42页
        4.3.1 坐隐园宅院区第37-38页
        4.3.2 坐隐园园林区第38-39页
        4.3.3 园外环昌公湖区第39-42页
第5章 坐隐园内外景点研究第42-54页
    5.1 坐隐园宅院区第43-46页
        5.1.1 山石第43页
        5.1.2 水体第43页
        5.1.3 建筑第43-45页
        5.1.4 路径第45页
        5.1.5 植物第45-46页
    5.2 坐隐园园林区第46-51页
        5.2.1 山石第47页
        5.2.2 水体第47-48页
        5.2.3 建筑第48-49页
        5.2.4 路径第49-50页
        5.2.5 植物第50-51页
    5.3 园外环昌公湖区第51-54页
        5.3.1 山石第51-52页
        5.3.2 水体第52页
        5.3.3 建筑第52-53页
        5.3.4 路径第53页
        5.3.5 植物第53-54页
第6章 坐隐园及其环境的营造理法第54-76页
    6.1 园林观念第54-59页
        6.1.1 游观乐趣第54-55页
        6.1.2 隐逸与修身第55-57页
        6.1.3 农作第57-58页
        6.1.4 “比德”象征第58-59页
    6.2 选址与整体营造第59-60页
        6.2.1 坐隐园的选址第59-60页
        6.2.2 因借自然山水第60页
    6.3 造山与理水第60-65页
        6.3.1 掇山与置石第61-63页
        6.3.2 理水第63-65页
    6.4 建筑景观第65-67页
        6.4.1 类型与功能第65-66页
        6.4.2 风格与布局第66-67页
    6.5 植物景观第67-71页
        6.5.1 植物选择与配置第67-70页
        6.5.2 植物构筑物的特殊营造第70-71页
    6.6 动物景观第71-72页
    6.7 园路系统第72-76页
        6.7.1 园记中的游线第72页
        6.7.2 路径类型第72-76页
第7章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第81-95页
致谢第95-9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桁架式输煤栈桥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粉煤灰品种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