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西凹陷庙31块火山岩储层综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 火山岩油气藏发现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0.3 火山岩储层综合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0.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4.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油田地质特征 | 第14-23页 |
1.1 工区概况 | 第14-15页 |
1.1.1 工区位置 | 第14页 |
1.1.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4页 |
1.1.3 研究工区基础资料 | 第14-15页 |
1.2 区域地质简况 | 第15-17页 |
1.3 地层特征 | 第17-18页 |
1.4 构造特征 | 第18-23页 |
1.4.1 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 第18-19页 |
1.4.2 构造图编制情况 | 第19-22页 |
1.4.3 断裂特征 | 第22页 |
1.4.4 构造形态及断块划分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储层综合研究 | 第23-38页 |
2.1 岩相特征 | 第23页 |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 第23-26页 |
2.2.1 九下段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4-25页 |
2.2.2 义县组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5-26页 |
2.3 储集空间特征 | 第26-30页 |
2.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26-27页 |
2.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27-29页 |
2.3.3 物性特征 | 第29-30页 |
2.4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2.5 储层反演预测 | 第31-33页 |
2.5.1 层位精细标定 | 第31页 |
2.5.2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5.3 稀疏脉冲反演 | 第32页 |
2.5.4 效果分析 | 第32-33页 |
2.6 油藏特征 | 第33-38页 |
2.6.1 油藏类型 | 第33-34页 |
2.6.2 地层压力与温度 | 第34页 |
2.6.3 流体性质 | 第34-35页 |
2.6.4 油藏产能情况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储层测井评价 | 第38-45页 |
3.1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38-40页 |
3.1.1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 第38-39页 |
3.1.2 M—N交会图法确定火山岩岩性 | 第39-40页 |
3.2 储层识别方法研究 | 第40-41页 |
3.2.1 储层识别标准 | 第40-41页 |
3.2.2 油层有效厚度确定方法 | 第41页 |
3.3 储层参数评价方法研究 | 第41-45页 |
3.3.1 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41-43页 |
3.3.2 含油饱和度解释方法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地质储量计算与开发方案设计 | 第45-53页 |
4.1 探明地质储量计算 | 第45-48页 |
4.1.1 含油面积 | 第45-46页 |
4.1.2 有效厚度 | 第46页 |
4.1.3 有效孔隙度 | 第46页 |
4.1.4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46-47页 |
4.1.5 原油体积系数与原始溶解气油比 | 第47页 |
4.1.6 地面原油密度 | 第47页 |
4.1.7 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1.8 储量计算结果 | 第48页 |
4.2 开发方案 | 第48-49页 |
4.3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 第49-52页 |
4.3.1 经验公式法 | 第50页 |
4.3.2 类比法 | 第50-52页 |
4.3.3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结果 | 第52页 |
4.4 储量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