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大兴安岭森林重要性概述 | 第10页 |
1.2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0-11页 |
1.3 群落与个体大小特征是评价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 | 第11-12页 |
1.4 植物多样性特征受群落结构特征影响途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2.2.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2.2.2 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计算 | 第17页 |
2.2.3 个体大小特征和群落特征值的计算 | 第17页 |
2.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7-19页 |
3 呼中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19-29页 |
3.1 结果分析 | 第19-26页 |
3.1.1 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布 | 第19-20页 |
3.1.2 林分个体大小特征分布 | 第20-23页 |
3.1.3 林分群落特征分布 | 第23-24页 |
3.1.4 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24-25页 |
3.1.5 群落结构特征与植物多样性的RDA排序 | 第25-26页 |
3.2 讨论 | 第26-28页 |
3.2.1 呼中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 第26页 |
3.2.2 呼中自然保护区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26-27页 |
3.2.3 呼中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29-39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4.1.1 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布 | 第29-31页 |
4.1.2 林分个体大小特征分布 | 第31-32页 |
4.1.3 林分群落特征分布 | 第32-33页 |
4.1.4 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33-35页 |
4.1.5 群落结构特征指与植物多样性的RDA排序 | 第35-36页 |
4.2 讨论 | 第36-38页 |
4.2.1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 第36页 |
4.2.2 南瓮河保护区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4.2.3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绰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39-49页 |
5.1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5.1.1 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布 | 第39-41页 |
5.1.2 林分个体大小特征分布 | 第41-43页 |
5.1.3 林分群落特征分布 | 第43-44页 |
5.1.4 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44-45页 |
5.1.5 群落结构特征指与植物多样性的RDA排序 | 第45-46页 |
5.2 讨论 | 第46-48页 |
5.2.1 绰纳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 第46-47页 |
5.2.2 绰纳河保护区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47页 |
5.2.3 绰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47-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双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49-59页 |
6.1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6.1.1 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布 | 第49-51页 |
6.1.2 林分个体大小特征分布 | 第51-53页 |
6.1.3 林分群落特征分布 | 第53-54页 |
6.1.4 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54-55页 |
6.1.5 群落结构特征指与植物多样性的RDA排序 | 第55-56页 |
6.2 讨论 | 第56-57页 |
6.2.1 双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 第56页 |
6.2.2 双河保护区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56-57页 |
6.2.3 双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7 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59-69页 |
7.1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7.1.1 植物多样性特征分布 | 第59-61页 |
7.1.2 林分个体大小特征分布 | 第61-62页 |
7.1.3 林分群落特征分布 | 第62-64页 |
7.1.4 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64-65页 |
7.1.5 群落结构特征指与植物多样性的RDA排序 | 第65-66页 |
7.2 讨论 | 第66-67页 |
7.2.1 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 第66页 |
7.2.2 多布库尔保护区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7.2.3 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6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8 五个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差异分析 | 第69-84页 |
8.1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8.2.1 植物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 第69-70页 |
8.2.2 群落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 第70-72页 |
8.2.3 多样性受植物群落结构影响途径差异研究 | 第72-73页 |
8.2.4 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异程度与植物多样性耦合关系 | 第73-74页 |
8.2.5 自然与管理因素差异分析 | 第74-75页 |
8.2.6 群落结构特征和自然与管理因素的方差分解分析与排序 | 第75-77页 |
8.3 讨论 | 第77-83页 |
8.3.1 大兴安岭地区植物多样性 | 第77-78页 |
8.3.2 大兴安岭地区群落结构特征 | 第78-79页 |
8.3.3 大兴安岭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途径 | 第79-81页 |
8.3.4 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林保护与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建议 | 第81-82页 |
8.3.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82页 |
8.3.6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