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9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27-39页 |
2.1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 第27-33页 |
2.1.1 翻译引进的相关书籍及评价 | 第27-29页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及评价 | 第29-33页 |
2.2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33-39页 |
2.2.1 相关英文著作 | 第33-35页 |
2.2.2 相关英文文章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及重要经济思想的演化 | 第39-63页 |
3.1 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方法的演化 | 第39-49页 |
3.2 奥地利学派重要经济思想的演化 | 第49-63页 |
3.2.1 企业家思想的演化 | 第49-56页 |
3.2.2 市场过程思想的演化 | 第56-63页 |
第四章 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 | 第63-117页 |
4.1 理论根基——门格尔传统下的货币理论 | 第64-82页 |
4.1.1 货币的性质 | 第65-72页 |
4.1.2 货币的价值 | 第72-79页 |
4.1.3 货币价值变动的社会影响 | 第79-82页 |
4.2 灵感来源 | 第82-103页 |
4.2.1 银行学派的繁荣——萧条模型 | 第82-88页 |
4.2.2 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和利息理论 | 第88-99页 |
4.2.3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 第99-103页 |
4.3 商业周期观点 | 第103-108页 |
4.4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的评价 | 第108-117页 |
4.4.1 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之基础的评价 | 第108-109页 |
4.4.2 对米塞斯商业周期理论之观点的评价 | 第109-117页 |
第五章 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 | 第117-155页 |
5.1 理论基石 | 第119-136页 |
5.1.1 以“哈耶克三角”为表现的资本理论 | 第119-128页 |
5.1.2 中性货币理论 | 第128-136页 |
5.2 均衡框架下的商业周期观点 | 第136-147页 |
5.3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的评价 | 第147-155页 |
5.3.1 对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之基础的评价 | 第147-149页 |
5.3.2 对哈耶克商业周期观点的评价 | 第149-155页 |
第六章 拉赫曼的商业周期思想 | 第155-177页 |
6.1 早期的货币和商业周期思想 | 第157-161页 |
6.2 晚期的资本和商业周期思想 | 第161-174页 |
6.2.1 资本异质性 | 第161-162页 |
6.2.2“万花筒的”世界 | 第162-164页 |
6.2.3 资本结构 | 第164-167页 |
6.2.4 商业周期 | 第167-174页 |
6.3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拉赫曼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第174-177页 |
第七章 当代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 | 第177-197页 |
7.1 加里森的商业周期思想 | 第177-187页 |
7.1.1 主流宏观经济学方法的商业周期观点 | 第177-186页 |
7.1.2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加里森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第186-187页 |
7.2 哈威克的商业周期思想 | 第187-197页 |
7.2.1 现代货币主义方法的门格尔式商业周期观点 | 第187-196页 |
7.2.2 从主观主义方法视角对哈威克商业周期思想的评价 | 第196-19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7-213页 |
8.1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演化之历史逻辑 | 第197-204页 |
8.2 其他商业周期思想的奥地利学派视角之考察 | 第204-210页 |
8.2.1 不同学派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认识 | 第204-205页 |
8.2.2 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不同学派商业周期思想之分析 | 第205-209页 |
8.2.3 其他学派商业周期思想奥地利学派视角之考察 | 第209-210页 |
8.3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思想发展之展望 | 第210-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9页 |
致谢 | 第229-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1-233页 |
作者简介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