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4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2.1 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3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佛教“情器世界观”的内涵 | 第14-23页 |
1.1 器世界概念 | 第15-19页 |
1.1.1 蒙古文献中的世界形成观 | 第15-17页 |
1.1.2 大劫与大千世界的时空理念 | 第17-19页 |
1.2 有情世界概念 | 第19-23页 |
1.2.1 三界众生含义 | 第19页 |
1.2.2 有情众生概况 | 第19-20页 |
1.2.3 有情众生轮回之律 | 第20-21页 |
1.2.4 有情世界中的人生观 | 第21-22页 |
1.2.5 有情世界中的生命观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佛教“情器世界观”中的生态思想 | 第23-31页 |
2.1 “万物有灵”:生态系统的平等观 | 第23-24页 |
2.2 “缘起说”:生态系统的整体观 | 第24-25页 |
2.3 “人间净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观 | 第25-28页 |
2.4 “戒杀放生”:生态系统的伦理要求 | 第28-29页 |
2.5 “吃斋念佛”:生态系统的道德自律 | 第29-30页 |
2.6 “因果观”:生态系统的道德反馈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佛教“情器世界观”对蒙古国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 第31-39页 |
3.1 佛教“情器世界观”对蒙古国民生态意识培养的启示 | 第31-35页 |
3.1.1 保护动植物的生态意识 | 第32-34页 |
3.1.2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生态意识 | 第34-35页 |
3.2 佛教“情器世界观”对蒙古国生态实践的引导 | 第35-37页 |
3.2.1 蒙古国面临的生态问题 | 第35-36页 |
3.2.2 蒙古国生态保护中的佛教实践 | 第36-37页 |
3.3 佛教“情器世界观”对蒙古国生态保护的教育意义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