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9页 |
1.1 芦竹的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芦竹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芦竹对重金属的耐性/富集概况 | 第15-17页 |
1.3.1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富集概况 | 第15-16页 |
1.3.2 芦竹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富集概况 | 第16页 |
1.3.3 芦竹对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芦竹的扦插繁殖与生长特性 | 第19-29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19-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2.1 芦竹夏季扦插繁殖 | 第20页 |
2.2.2 不同施肥方式下芦竹的生长特性测定 | 第20-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2.3.1 芦竹夏季扦插繁殖特性 | 第21-23页 |
2.3.2 不同施肥方式对芦竹生长特性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23-26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26-29页 |
2.4.1 芦竹夏季扦插繁殖特性 | 第26-27页 |
2.4.2 不同施肥方式对芦竹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3章 重金属锰对芦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29-43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29页 |
3.1.1 用于测定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用于测定光合特性的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3.2.2 指标测定与计算 | 第30-32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3.3.1 Mn~(2+)胁迫对芦竹叶绿素总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33页 |
3.3.2 Mn~(2+)胁迫对芦竹叶相对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Mn~(2+)胁迫对芦竹叶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Mn~(2+)胁迫对芦竹叶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5 Mn~(2+)胁迫对芦竹叶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6 Mn~(2+)胁迫对芦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39-43页 |
3.4.1 Mn胁迫对芦竹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Mn胁迫对芦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4章 芦竹对重金属锰的耐性及富集特性研究 | 第43-55页 |
4.1 研究材料 | 第4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4.2.1 水培实验 | 第43-44页 |
4.2.2 锰矿废弃地实验 | 第44-45页 |
4.2.3 实验样地土壤性质测定 | 第45-46页 |
4.2.4 植物样品处理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46-47页 |
4.3.2 锰胁迫对芦竹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不同锰浓度处理下芦竹对锰的吸收特征 | 第49-51页 |
4.3.4 水培实验不同锰浓度处理下芦竹的生物量及锰量积累 | 第51页 |
4.3.5 锰矿废弃地栽种的芦竹的重金属富集特征 | 第51-52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52-54页 |
4.5 芦竹对锰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5-58页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5.1.1 芦竹夏季扦插繁殖特性 | 第55页 |
5.1.2 施肥方式对芦竹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55页 |
5.1.3 Mn胁迫对芦竹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5.1.4 Mn胁迫对芦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6页 |
5.1.5 芦竹对Mn的耐受性和富集特性 | 第56页 |
5.1.6 芦竹对锰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 第56-57页 |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7页 |
5.2.1 在实验思路上,采用溶液培养和锰矿废弃地种植相结合的方法 | 第57页 |
5.2.2 在芦竹的扦插繁殖上,以带腋芽的当年生侧枝作为插穗于夏季进行实验 | 第57页 |
5.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附录 A 芦竹生长情况及工作照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