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连梁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2.1 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3-16页 |
1.2.2 钢或钢-混组合连梁 | 第16-19页 |
1.2.3 新型可更换耗能连梁 | 第19-22页 |
1.2.4 双阶或多阶屈服耗能连梁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耗能单元开孔形式力学性能研究 | 第25-47页 |
2.1 基于实际工程需求的金属耗能单元设计方法 | 第25-27页 |
2.2 耗能单元设计 | 第27-29页 |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2.3.1 单元类型 | 第29页 |
2.3.2 网格划分 | 第29页 |
2.3.3 材料本构 | 第29-31页 |
2.3.4 接触定义和加载方式 | 第31页 |
2.4 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校核 | 第31-32页 |
2.5 耗能单元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 第32-46页 |
2.5.1 腹板金属类型 | 第32-33页 |
2.5.2 开孔形式 | 第33-38页 |
2.5.3 开孔数量 | 第38-40页 |
2.5.4 开孔率 | 第40-42页 |
2.5.5 翼缘和腹板厚度比 | 第42-44页 |
2.5.6 翼缘金属类型 | 第44-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新型不锈钢耗能连梁原理与构造 | 第47-59页 |
3.1 不锈钢金属材料性能 | 第47-48页 |
3.2 可更换不锈钢耗能连梁构造形式 | 第48-51页 |
3.2.1 可更换不锈钢耗能连梁 | 第48页 |
3.2.2 开孔式可更换不锈钢耗能连梁 | 第48-49页 |
3.2.3 可更换不锈钢耗能连梁力学性能对比 | 第49-51页 |
3.3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构造形式 | 第51-58页 |
3.3.1 开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 | 第51-53页 |
3.3.2 开孔式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 | 第53页 |
3.3.3 两种双阶屈服耗能机制研究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力学性能研究 | 第59-81页 |
4.1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力学性能研究 | 第59-73页 |
4.1.1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设计 | 第59-61页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1页 |
4.1.3 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校核 | 第61页 |
4.1.4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力学性能参数分析 | 第61-73页 |
4.2 开孔式双阶屈服耗能连梁力学性能研究 | 第73-79页 |
4.2.1 开孔式双阶屈服耗能连梁设计 | 第73-74页 |
4.2.2 开孔式双阶屈服耗能连梁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双肢剪力墙非线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81-103页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1-90页 |
5.1.1 单元类型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81页 |
5.1.2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 第81-82页 |
5.1.3 混凝土的弹塑性模型和损伤模型 | 第82-83页 |
5.1.4 模型参数定义 | 第83-84页 |
5.1.5 钢筋本构模型 | 第84页 |
5.1.6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有限元模型 | 第84-85页 |
5.1.7 试验数据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87页 |
5.1.8 试件设计 | 第87-90页 |
5.2 不同类型连梁双肢剪力墙非线性数值模拟对比 | 第90-101页 |
5.2.1 推覆曲线分析 | 第90-91页 |
5.2.2 整体结构变形分析 | 第91-92页 |
5.2.3 构件屈服顺序 | 第92-96页 |
5.2.4 混凝土最终形态对比分析 | 第96-98页 |
5.2.5 钢筋网笼最终形态对比分析 | 第98-100页 |
5.2.6 双阶屈服耗能不锈钢连梁最终形态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03-106页 |
6.2 未来研究内容的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