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权威主体多元化概述 | 第22-34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6页 |
·权威 | 第22页 |
·公共事务 | 第22-23页 |
·治理 | 第23-24页 |
·权威主体 | 第24-26页 |
·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权威主体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多元民主理论 | 第26页 |
·“第三部门”理论 | 第26-27页 |
·治理理论 | 第27-29页 |
·我国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威主体多元化必要性 | 第29-32页 |
·现代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权威主体多元化 | 第29-30页 |
·社会多元利益主体诉求需要权威主体多元化 | 第30页 |
·公共事务的多中心治理需要权威主体多元化 | 第30-31页 |
·国家从地缘政治走向全球治理需要权威主体多元化 | 第31-32页 |
·我国实现权威主体多元化的有利因素 | 第32-34页 |
·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 第32页 |
·社会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 第32-33页 |
·法律制度的权威逐步显现 | 第33页 |
·权威拥有者呈不确定性 | 第33-34页 |
第3章 我国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实现权威主体多元化的障碍及原因 | 第34-42页 |
·我国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实现权威主体多元化的障碍因素 | 第34-37页 |
·权威主体单一化 | 第34页 |
·权威合法性出现危机 | 第34-35页 |
·政府公信力不高 | 第35页 |
·权威滥用与权威依赖仍然存在 | 第35-36页 |
·缺乏理性权威 | 第36-37页 |
·我国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权威主体多元化未实现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第37-38页 |
·人治色彩仍然较浓 | 第38-39页 |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9-40页 |
·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 第40-41页 |
·新闻媒体发育不成熟 | 第41-42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权威主体多元化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8页 |
·发达国家权威主体多元化状况 | 第42-46页 |
·英国权威主体多元化状况 | 第42-43页 |
·美国权威主体多元化状况 | 第43-44页 |
·日本权威主体多元化状况 | 第44-46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8页 |
第5章 我国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权威主体多元化培育途径 | 第48-55页 |
·法律权威培育途径 | 第48-49页 |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 第48-49页 |
·法律中融入理性与感性要素 | 第49页 |
·政府权威培育途径 | 第49-51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49-50页 |
·重建政府公信力 | 第50页 |
·树立非职位权威意识 | 第50-51页 |
·“第三部门”权威培育途径 | 第51-53页 |
·完善资金支持体系 | 第51页 |
·保持”第三部门”的独立性 | 第51-52页 |
·培养公民公共参与精神 | 第52-53页 |
·大众传媒权威培育途径 | 第53-55页 |
·加强大众传媒的建设 | 第53-54页 |
·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