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财产性利益的认定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财产性利益成为盗窃罪对象的合理性阐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财产性利益的概念及属性认定 | 第13-16页 |
一、财产性利益的概念 | 第13-15页 |
二、财产性利益的属性认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财产性利益的限定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财产性利益与其他新型盗窃罪对象比较 | 第18-21页 |
一、财产性利益与无体物 | 第19-20页 |
二、财产性利益与无形财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关于盗窃财产性利益学说的比较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域外考察:盗窃财产性利益之不可罚 | 第21-22页 |
一、日本刑法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规定 | 第21-22页 |
二、德国刑法典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规定 | 第22页 |
三、韩国刑法典对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规定 | 第22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财产性利益作为盗窃罪对象之争议 | 第22-27页 |
一、肯定说 | 第23页 |
二、否定说 | 第23-24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财产性利益类型化展开及其认定 | 第27-47页 |
第一节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利益型 | 第27-31页 |
一、问题引入 | 第27-28页 |
二、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探析 | 第28-31页 |
三、小结 | 第31页 |
第二节 窃取权利凭证型 | 第31-36页 |
一、窃取有价证券行为评析 | 第32-33页 |
二、窃取欠条行为评析 | 第33-35页 |
三、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转移债权型 | 第36-40页 |
一、案情及定性争议 | 第36-37页 |
二、笔者观点 | 第37-39页 |
三、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逃避债务型 | 第40-43页 |
一、无钱食宿逃跑行为的定性争议 | 第40-41页 |
二、笔者观点 | 第41-42页 |
三、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节 使用盗窃型 | 第43-4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43页 |
二、定性争议及本文观点 | 第43-46页 |
三、小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