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天保二期工程中期综合效益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8-9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9-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15页 |
2.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第12页 |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2-13页 |
2.2.3 层次结构模型 | 第13-15页 |
2.3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3 工程区实施情况 | 第16-24页 |
3.1 工程区概况 | 第16-17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3.1.2 天然林分布情况 | 第17页 |
3.1.3 工程实施范围 | 第17页 |
3.2 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17-18页 |
3.3 工程建设进展 | 第18-24页 |
3.3.1 森林资源增幅变化情况 | 第18-19页 |
3.3.2 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 第19-22页 |
3.3.3 林区经济发展情况 | 第22页 |
3.3.4 林区职工生活情况 | 第22页 |
3.3.5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情况 | 第22-24页 |
4 综合效益价值计量研究 | 第24-41页 |
4.1 综合效益评价 | 第24-39页 |
4.1.1 生态效益评价 | 第24-33页 |
4.1.2 经济效益 | 第33-36页 |
4.1.3 社会效益 | 第36-39页 |
4.2 总评价 | 第39-41页 |
4.2.1 生态效益 | 第40页 |
4.2.2 经济效益 | 第40页 |
4.2.3 社会效益 | 第40-41页 |
5 综合效益层次分析研究 | 第41-51页 |
5.1 层次分析法 | 第41-42页 |
5.2 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第42-48页 |
5.2.1 效益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2-45页 |
5.2.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5.3 综合效益指数的计算 | 第48-51页 |
5.3.1 指标层中各指标评价值的计算 | 第48-50页 |
5.3.2 山西省天保二期工程中期综合效益的评价 | 第50-51页 |
6 结果与建议 | 第51-55页 |
6.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6.1.1 整体效益结果分析 | 第51页 |
6.1.2 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6.1.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分析 | 第52页 |
6.2 建议 | 第52-55页 |
6.2.1 扩大天保工程实施范围 | 第52-53页 |
6.2.2 加大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实施力度 | 第53页 |
6.2.3 积极开展灌木林改造、低质低效林改造 | 第53页 |
6.2.4 加快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 第53页 |
6.2.5 建立赎买置换制度 | 第53-54页 |
6.2.6 以“六化”推进管护创新 | 第54页 |
6.2.7 加快推动后续产业发展 | 第54页 |
6.2.8 尽快完成林地变更调查工作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