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7-44页 |
1 猪流感 | 第17-21页 |
1.1 北美猪流感病毒 | 第19页 |
1.2 欧亚猪流感病毒 | 第19-20页 |
1.3 甲型H1N1猪流感病毒 | 第20页 |
1.4 猪与禽流感病毒 | 第20-21页 |
2 高通量筛选病毒感染相关宿主基因技术 | 第21-23页 |
2.1 蛋白互作技术 | 第21-22页 |
2.2 基因组学 | 第22页 |
2.3 蛋白质组学 | 第22-23页 |
2.4 RNAi | 第23页 |
3 天然免疫系统 | 第23-31页 |
3.1 模式识别受体 | 第24-25页 |
3.2 TLRs | 第25-26页 |
3.3 RLRs | 第26-27页 |
3.4 干扰素 | 第27-28页 |
3.5 JAK-STAT通路 | 第28-29页 |
3.6 干扰素诱导基因 | 第29-31页 |
4 流感病毒诱导的信号通路 | 第31-33页 |
5 干扰素负调控机制 | 第33-37页 |
5.1 降解主要的接头分子 | 第33-34页 |
5.2 对接头分子进行蛋白修饰 | 第34-35页 |
5.3 阻断接头分子的互作 | 第35-36页 |
5.4 流感病毒拮抗干扰素通路的策略 | 第36-37页 |
5.4.1 通过病毒蛋白拮抗干扰素 | 第36-37页 |
5.4.2 通过宿主蛋白拮抗干扰素 | 第37页 |
6 热休克蛋白 | 第37-40页 |
6.1 HSP60 | 第38页 |
6.2 HSP70 | 第38-39页 |
6.3 HSP90 | 第39页 |
6.4 sHSPs | 第39-40页 |
7 HSP27功能介绍 | 第40-44页 |
7.1 HSP27抗凋亡功能 | 第40-42页 |
7.2 HSP27与免疫应答 | 第42页 |
7.3 HSP27与病毒感染 | 第42-44页 |
第2章 目的与意义 | 第44-45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5-57页 |
1 材料 | 第45-48页 |
1.1 细菌、细胞和病毒 | 第45页 |
1.2 质粒 | 第45-47页 |
1.2.1 真核表达质粒 | 第45-46页 |
1.2.2 启动子相关质粒 | 第46-47页 |
1.2.3 克隆质粒 | 第47页 |
1.2.4 RNAi质粒 | 第47页 |
1.2.5 细胞定位质粒 | 第47页 |
1.2.6 泛素化相关质粒 | 第47页 |
1.3 抗体 | 第47-48页 |
1.4 siRNA | 第48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1.6 重要仪器和设备 | 第48页 |
2 主要方法 | 第48-57页 |
2.1 DNA实验 | 第48-49页 |
2.1.1 基因克隆 | 第48-49页 |
2.1.2 DNA回收和质粒抽提 | 第49页 |
2.1.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9页 |
2.1.4 基因突变技术 | 第49页 |
2.2 RNA实验 | 第49-51页 |
2.2.1 TRIzol法抽提细胞总RNA | 第49-50页 |
2.2.2 RT-PCR | 第50页 |
2.2.3 荧光定量PCR | 第50-51页 |
2.3 蛋白实验 | 第51-54页 |
2.3.1 细胞蛋白抽提及浓度测定 | 第51页 |
2.3.2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 | 第51页 |
2.3.3 免疫共沉淀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2.3.4 蛋白的泛素化检测实验 | 第52页 |
2.3.5 SDS-PAGE电泳 | 第52-53页 |
2.3.6 蛋白质转膜 | 第53页 |
2.3.7 Western Blot实验 | 第53页 |
2.3.8 GTP酶活性测定实验 | 第53-54页 |
2.3.9 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测定实验 | 第54页 |
2.4 细胞实验 | 第54-56页 |
2.4.1 质粒转染实验 | 第54页 |
2.4.2 siRNA转染实验 | 第54-55页 |
2.4.3 间接免疫荧光 | 第55页 |
2.4.4 蛋白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55页 |
2.4.5 TCID50的测定 | 第55-56页 |
2.4.6 空斑法检测病毒含量 | 第56页 |
2.5 肺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 第56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56-57页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7-103页 |
1 抗流感病毒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 | 第57-85页 |
1.1 猪H1N1流感病毒感染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1.1.1 临床症状 | 第57页 |
1.1.2 病理变化 | 第57-58页 |
1.2 猪H1N1流感病毒感染肺组织芯片 | 第58-66页 |
1.2.1 肺组织RNA样品检测 | 第58页 |
1.2.2 芯片分析 | 第58-64页 |
1.2.2.1 聚类分析 | 第58-59页 |
1.2.2.2 GO分析 | 第59-60页 |
1.2.2.3 主要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60-63页 |
1.2.2.4 差异基因Pathway分析 | 第63-64页 |
1.2.3 芯片结果RT-PCR验证 | 第64-65页 |
1.2.4 RT-PCR检测猪肺组织ISGs表达变化 | 第65-66页 |
1.3 肺组织差异基因抗病毒功能 | 第66-69页 |
1.3.1 干扰素诱导基因对H1N1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66-67页 |
1.3.2 干扰素诱导基因对H5N1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67页 |
1.3.3 猪宿主防御肽对H5N1病毒增殖影响 | 第67-68页 |
1.3.4 猪干扰素启动子活性检测 | 第68-69页 |
1.3.5 干扰素诱导基因过表达对干扰素启动子影响 | 第69页 |
1.4 IRF1抗病毒机制研究 | 第69-71页 |
1.4.1 IRF1过表达对H5N1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69-70页 |
1.4.2 IRF1过表达对VSV复制的影响 | 第70-71页 |
1.4.3 IRF1过表达对干扰素信号通路影响 | 第71页 |
1.5 GBP1抗病毒机制研究 | 第71-79页 |
1.5.1 GBP1过表达对流感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71-73页 |
1.5.1.1 GBP1抑制各种亚型猪流感病毒的复制 | 第71-72页 |
1.5.1.2 GBP1对H5N1流感病毒不同形式RNA的影响 | 第72-73页 |
1.5.2 敲除GBP1对流感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73-74页 |
1.5.3 GTP结合位点与抗病毒有关 | 第74-76页 |
1.5.3.1 GBP1抗病毒结构域确定 | 第74页 |
1.5.3.2 GTP结合位点突变后对病毒增殖影响 | 第74-75页 |
1.5.3.3 GBP1的GTPase酶活性测定 | 第75-76页 |
1.5.4 GBP1对干扰素信号通路通路的影响 | 第76页 |
1.5.5 GBP1抑制流感病毒聚合酶活力 | 第76-77页 |
1.5.6 GBP1与NP蛋白互作 | 第77-78页 |
1.5.7 GBP1与NP在细胞核周围共定位 | 第78-79页 |
1.6 讨论 | 第79-84页 |
1.7 小结 | 第84-85页 |
2 HSP27拮抗宿主干扰素信号通路研究 | 第85-103页 |
2.1 H5N1感染人的A549细胞后总蛋白表达变化 | 第85页 |
2.2 H5N1感染人的A549细胞后HSP27蛋白表达变化 | 第85-86页 |
2.3 其他RNA病毒感染细胞后HSP27变化 | 第86页 |
2.4 HSP27定点突变与表达 | 第86-87页 |
2.5 HSP27过表达对H5N1增殖影响 | 第87-88页 |
2.6 HSP27过表达对VSV病毒增殖的影响 | 第88页 |
2.7 HSP27沉默对VSV增殖的影响 | 第88-89页 |
2.8 HSP27过表达对干扰素等启动子影响 | 第89-91页 |
2.9 HSP27过表达抑制VISA和TRIF介导的抗病毒作用以及IRF3磷酸化 | 第91-92页 |
2.10 HSP27沉默对干扰素等启动子影响 | 第92-93页 |
2.11 HSP27与IFN-β通路接头分子互作 | 第93页 |
2.12 HSP27对VISA、TRAF3和TRAF6表达影响 | 第93-94页 |
2.13 HSP27影响接头分子泛素化 | 第94页 |
2.14 HSP27通过K48泛素化方式降解TRAF3和TRAF6 | 第94-95页 |
2.15 HSP27不改变TRAF3和TRAF6的K63泛素化 | 第95-96页 |
2.16 HSP27定位于线粒体 | 第96-97页 |
2.17 HSP27磷酸化抑制剂对VSV-GFP病毒增殖影响 | 第97-98页 |
2.18 HSP27磷酸化对干扰素启动子活性以及H5N1病毒CPE影响 | 第98-99页 |
2.19 HSP27磷酸化位点突变体与VISA互作研究 | 第99-100页 |
2.20 讨论 | 第100-102页 |
2.21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122页 |
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