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6页 |
摘要 | 第16-18页 |
Abstract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3.1 城市轨道交通 | 第23-24页 |
1.3.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 第24-25页 |
1.3.3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 | 第25-26页 |
1.4 论文实证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8-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30页 |
1.6.2 实践意义 | 第30-3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55页 |
2.1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2.2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相关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2.2.1 大陆以外地区轨道交通溢价效应实证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2.2.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研究及不足 | 第38-41页 |
2.3 公交导向型发展(TOD)理论 | 第41-46页 |
2.3.1 TOD理念及理论背景 | 第41-42页 |
2.3.2 TOD内涵、基本模式和原则 | 第42-44页 |
2.3.3 国外TOD理念发展动向 | 第44-45页 |
2.3.4 适用于中国城市的TOD | 第45-46页 |
2.4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相关研究进展 | 第46-50页 |
2.4.1 国外公交站点地区分类研究进展 | 第46-49页 |
2.4.2 我国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2.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建设研究 | 第50-53页 |
2.5.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范围研究 | 第50-51页 |
2.5.2 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利用研究 | 第51-52页 |
2.5.3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开发强度研究 | 第52页 |
2.5.4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系统研究 | 第52-53页 |
2.5.5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政策研究 | 第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 | 第55-78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55-57页 |
3.2 溢价效应研究方法 | 第57-60页 |
3.2.1 空间特征价格模型 | 第57-59页 |
3.2.2 溢价效应分析技术流程 | 第59-60页 |
3.3 面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规划的分类方法 | 第60-66页 |
3.3.1 基于功能的站点地区分类方法 | 第60-61页 |
3.3.2 分类要素选取 | 第61-65页 |
3.3.3 轨道交通站点类型判定方法 | 第65-66页 |
3.4 面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策略的分类方法 | 第66-74页 |
3.4.1 “节点-场所-效益”分类方法 | 第66-68页 |
3.4.2 “节点-场所-效益”方法指标体系 | 第68-72页 |
3.4.3 “节点-场所-市场”分类技术路线 | 第72-74页 |
3.5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模式和发展策略研究方法 | 第74页 |
3.6 研究数据 | 第74-77页 |
3.6.1 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 第74-75页 |
3.6.2 房地产样本数据 | 第75-77页 |
3.7 技术路线 | 第77-78页 |
4 轨道交通对住宅溢价效应分析 | 第78-94页 |
4.1 住宅样本描述统计 | 第78-81页 |
4.2 住宅溢价效应基础模型构建 | 第81-84页 |
4.3 轨道交通对住宅溢价效应分析结果 | 第84-89页 |
4.3.1 轨道交通对住宅溢价效应影响范围 | 第84-86页 |
4.3.2 轨道交通对住宅溢价效应影响强度 | 第86页 |
4.3.3 建成环境要素对住宅溢价影响 | 第86-89页 |
4.4 轨道交通1、2、4号线溢价效应差异性探讨 | 第89-93页 |
4.4.1 轨道交通线路溢价效应影响范围差异性 | 第89-91页 |
4.4.2 轨道交通线路溢价效应强度差异性分析 | 第91-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轨道交通对非居住地产溢价效应分析 | 第94-113页 |
5.1 轨道交通对周边商铺市场溢价效应分析 | 第94-102页 |
5.1.1 商铺样本描述统计 | 第94-96页 |
5.1.2 商铺价格基础模型构建 | 第96-100页 |
5.1.3 轨道2号线对商铺溢价效应分析 | 第100-102页 |
5.2 轨道交通对周边办公楼市场溢价效应分析 | 第102-110页 |
5.2.1 办公楼样本描述统计 | 第102-104页 |
5.2.2 办公楼特征价格模型构建 | 第104-108页 |
5.2.3 轨道2号线对办公楼溢价效应分析 | 第108-110页 |
5.3 轨道交通对不同类别房地产溢价效应差异性 | 第110-112页 |
5.3.1 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类别差异 | 第110-111页 |
5.3.2 非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类别差异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轨道交通溢价效应对站点地区规划建设的启示 | 第113-127页 |
6.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TOD要素溢价影响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对站点地区空间区划启示 | 第114-118页 |
6.2.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区 | 第114-115页 |
6.2.2 溢价效应影响范围和轨道站点服务区(Catchment Area)关系 | 第115-116页 |
6.2.3 各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区划 | 第116-118页 |
6.3 对站点地区路网布局启示 | 第118-120页 |
6.4 对站点地区功能布局启示 | 第120-122页 |
6.4.1 站点地区不同圈层功能布局 | 第120页 |
6.4.2 站点地区土地功能混合 | 第120-121页 |
6.4.3 站点地区服务设施配置 | 第121-122页 |
6.5 对站点地区开发强度控制的启示 | 第122-124页 |
6.5.1 级差密度原则 | 第122-123页 |
6.5.2 开发强度对不同物业价格影响 | 第123-124页 |
6.6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溢价回收潜力 | 第124-12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7 面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规划的分类框架 | 第127-142页 |
7.1 武汉市轨道交通1、2、4号线站点地区分类 | 第127-130页 |
7.1.1 分类要素数据来源 | 第127-128页 |
7.1.2 分类结果 | 第128-130页 |
7.2 面向空间规划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框架 | 第130-132页 |
7.3 各类型站点地区发展现状 | 第132-140页 |
7.3.1 中心型站点地区现状 | 第132-136页 |
7.3.2 住区型站点地区现状 | 第136-138页 |
7.3.3 特殊型站点地区现状 | 第138-14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8 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模式 | 第142-186页 |
8.1 城市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42-159页 |
8.1.1 典型城市中心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142-149页 |
8.1.2 城市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49-159页 |
8.2 片区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59-173页 |
8.2.1 典型片区中心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160-165页 |
8.2.2 片区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65-173页 |
8.3 新城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73-185页 |
8.3.1 典型新城中心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173-177页 |
8.3.2 新城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77-185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9 住区型站点地区空间模式 | 第186-212页 |
9.1 城市住区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 | 第186-198页 |
9.1.1 典型城市住区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187-190页 |
9.1.2 城市住区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190-198页 |
9.2 郊区住区型站地区空间布局 | 第198-211页 |
9.2.1 典型郊区住区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198-203页 |
9.2.2 郊区住区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203-211页 |
9.3 本章小结 | 第211-212页 |
10 特殊型站点地区空间模式 | 第212-237页 |
10.1 大型公建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212-223页 |
10.1.1 典型大型公建型站点地区案例经验 | 第212-217页 |
10.1.2 公建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217-223页 |
10.2 特质景园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223-236页 |
10.2.1 典型特质景园型站点地区案例分析 | 第223-229页 |
10.2.2 特质景园型站点地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229-236页 |
10.3 本章小结 | 第236-237页 |
1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发展策略研究 | 第237-254页 |
11.1 面向发展策略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框架 | 第237-241页 |
11.1.1 实证案例指标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237-239页 |
11.1.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分类 | 第239-241页 |
11.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策略 | 第241-247页 |
11.2.1 宏观层面的规划协调手段 | 第242-243页 |
11.2.2 通过详细规划设计引导站点地区建设 | 第243页 |
11.2.3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 第243-244页 |
11.2.4 优化站点地区基础设施 | 第244-245页 |
11.2.5 引导多方合作 | 第245页 |
11.2.6 探索溢价回收政策,拓展财政投资来源 | 第245-247页 |
11.3 不同类型站点地区发展策略重点 | 第247-253页 |
11.3.1 填充提升型站点地区发展策略 | 第248-249页 |
11.3.2 环境优化型站点地区发展策略 | 第249-250页 |
11.3.3 渐进改造型站点地区发展策略 | 第250-251页 |
11.3.4 规划合作型站点地区发展策略 | 第251-252页 |
11.3.5 远景发展型站点地区策略重点 | 第252-253页 |
11.4 本章小结 | 第253-254页 |
12 结论与展望 | 第254-259页 |
12.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254-257页 |
12.2 研究创新点 | 第257页 |
1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257-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271-272页 |
致谢 | 第2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