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1.1 DNA的组成 | 第15页 |
1.1.2 DNA的结构 | 第15-17页 |
1.1.3 小分子与DNA作用的意义 | 第17页 |
1.1.4 小分子与DNA作用的模式 | 第17-19页 |
1.1.5 研究小分子与DNA作用的方法 | 第19-24页 |
1.1.6 小分子与DNA作用研究展望 | 第24页 |
1.2 声动力疗法研究概况 | 第24-31页 |
1.2.1 肿瘤治疗方法 | 第24-27页 |
1.2.2 声动力疗法及进展 | 第27-31页 |
1.3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钙黄绿素铁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4-49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35-3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能谱分析 | 第39页 |
2.3.2 热重分析 | 第39-40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2.3.4 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41页 |
2.3.5 荧光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41-45页 |
2.3.6 圆二色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2.3.7 红外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46-47页 |
2.3.8 粘度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茜素络合铁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5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3.3.1 能谱分析 | 第53-54页 |
3.3.2 热重分析 | 第54-55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3.3.4 荧光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56-59页 |
3.3.5 圆二色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59-60页 |
3.3.6 红外光谱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60-61页 |
3.3.7 粘度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钙黄绿素铁结合超声波照射损伤DNA及活性氧鉴定 | 第63-85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9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63-6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3页 |
4.3.1 超声照射下Fluorescein-DA及Fluorescein-DA-Fe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69-73页 |
4.3.2 超声照射下Fluorescein-DA及Fluorescein-DA-Fe浓度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73-77页 |
4.3.3 超声照射时间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77-81页 |
4.3.4 超声激活Fluorescein-DA及Fluorescein-DA-Fe产生ROS种类的鉴定 | 第81-82页 |
4.3.5 Fluorescein-DA及Fluorescein-DA-Fe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茜素络合铁结合超声波照射损伤DNA及活性氧鉴定 | 第85-104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5-91页 |
5.2.1 药品与试剂 | 第85-86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86-87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87-9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2页 |
5.3.1 超声照射下Alizarine-DA及Alizarine-DA-Fe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91-94页 |
5.3.2 超声照射下Alizarine-DA及Alizarine-DA-Fe浓度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94-97页 |
5.3.3 超声时间对DNA损伤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3.4 超声激活Alizarine-DA及Alizarine-DA-Fe产生ROS种类的鉴定 | 第100-101页 |
5.3.5 Alizarine-DA及Alizarine-DA-Fe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