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1.1.1 水源水氨氮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2 低温期氨氮去除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2 水中氨氮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 第18-20页 |
1.2.1 物化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 | 第18-19页 |
1.2.2 生物法除氨氮的研究与应用 | 第19-20页 |
1.3 生物法除氨氮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自养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第20-22页 |
1.3.2 异养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第22-23页 |
1.3.3 生物法除氨氮的潜在途径 | 第23页 |
1.3.4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3-25页 |
1.4 生物法除氨氮的强化技术 | 第25-29页 |
1.4.1 常温条件生物法除氨氮的强化技术 | 第26-28页 |
1.4.2 低温条件生物法除氨氮的强化技术 | 第28-29页 |
1.5 微生物群体感应的应用研究 | 第29-32页 |
1.5.1 群体感应调控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5.2 AHLs信号分子强化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9页 |
2.1 主要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2.2 试验用水水质 | 第36-37页 |
2.3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法 | 第37-39页 |
2.3.1 常温和低温小试反应装置 | 第37-38页 |
2.3.2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方式 | 第38-39页 |
2.4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9-49页 |
2.4.1 常规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9页 |
2.4.2 AHLs信号分子的富集和测定 | 第39-41页 |
2.4.3 改性悬浮填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41-42页 |
2.4.4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与组分分析 | 第42页 |
2.4.5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 第42-44页 |
2.4.6 PCR-DGGE分析及菌种鉴定 | 第44-45页 |
2.4.7 高通量测序流程 | 第45-46页 |
2.4.8 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 | 第46-49页 |
第3章 SCBFR处理受污染水源水特性 | 第49-70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SCBFR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第49-52页 |
3.2.1 气水比参数优化 | 第49-51页 |
3.2.2 填料填充率参数优化 | 第51页 |
3.2.3 水力停留时间参数优化 | 第51-52页 |
3.3 SCBFR系统的处理效能 | 第52-57页 |
3.3.1 不同进水NH_4~+-N负荷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53-54页 |
3.3.2 不同进水COD_(Mn)负荷下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54-57页 |
3.4 SCBFR系统的微生物特性 | 第57-64页 |
3.4.1 生物膜微生物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3.4.2 生物膜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3.4.3 生物膜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 | 第60-64页 |
3.5 SCBFR系统常温/低温启动特性比较 | 第64-68页 |
3.5.1 不同温度下反应器的启动情况 | 第64-66页 |
3.5.2 不同温度下EPS的特性 | 第66-67页 |
3.5.3 不同温度下微生物菌群特性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AHLS强化微生物去除氨氮及机制研究 | 第70-101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AHLS对常温/低温SCBFR系统效能的强化作用 | 第70-82页 |
4.2.1 AHL投加量的优选 | 第71-72页 |
4.2.2 AHLs对常温SCBFR系统氨氮去除的强化 | 第72-75页 |
4.2.3 AHLs对常温SCBFR系统三氮转换的强化 | 第75-76页 |
4.2.4 AHLs对常温SCBFR系统总氮浓度的调控 | 第76-77页 |
4.2.5 AHLs对低温SCBFR系统氨氮去除的强化 | 第77-80页 |
4.2.6 AHLs对低温SCBFR系统三氮转换的强化 | 第80-82页 |
4.2.7 AHLs对低温SCBFR系统总氮浓度的调控 | 第82页 |
4.3 AHLS对常温/低温SCBFR系统除氨氮强化机理 | 第82-98页 |
4.3.1 AHLs对常温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2 AHLs对低温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3 AHLs对常温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调控 | 第85-87页 |
4.3.4 AHLs对低温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调控 | 第87-89页 |
4.3.5 AHLs调控下常温/低温菌群的差异性分析 | 第89-92页 |
4.3.6 AHLs对常温/低温菌群结构的调控 | 第92-94页 |
4.3.7 C8-HSL多途径调控机理研究 | 第94-98页 |
4.4 AHLS在SCBFR系统内分布特性研究 | 第98-100页 |
4.4.1 C6-HSL和C12-HSL的分布特性 | 第98-99页 |
4.4.2 C8-HSL的分布特性 | 第99-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细胞附着/AHLS耦合强化SCBFR效能及机理 | 第101-120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悬浮填料表面改性研究 | 第101-105页 |
5.2.1 悬浮填料表面化学组分分析 | 第102-103页 |
5.2.2 悬浮填料黏附蛋白能力分析 | 第103页 |
5.2.3 悬浮填料表面形貌特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5.3 细胞附着对SCBFR系统效能的强化作用 | 第105-107页 |
5.3.1 细胞附着对SCBFR系统氨氮去除的强化 | 第105-106页 |
5.3.2 细胞强化附着对SCBFR系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 细胞附着/AHLS耦合强化低温SCBFR系统效能 | 第107-111页 |
5.4.1 耦合作用对低温SCBFR系统氨氮去除的强化 | 第107-109页 |
5.4.2 耦合作用对低温SCBFR系统三氮转换的强化 | 第109-111页 |
5.5 耦合作用对低温SCBFR系统的强化机理 | 第111-116页 |
5.5.1 不同强化方式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对比分析 | 第111-113页 |
5.5.2 不同强化方式菌群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 第113页 |
5.5.3 不同强化方式菌群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113-116页 |
5.6 C12-HSL在SCBFR系统内的分布特性 | 第116-11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页 |
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