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绿化建设论文--大地园林论文--道路绿化论文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绿化的实践--以杭州长睦段为例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2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绿化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第19-34页
    2.1 相关概念与分类第19-24页
        2.1.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2 绕城高速公路绿化的组成第20页
        2.1.3 绕城高速公路的功能与作用第20-21页
        2.1.4 绕城高速公路防护林的功能与作用第21-23页
        2.1.5 绕城高速公路防护林的类型第23-24页
    2.2 主要理论第24-28页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4-26页
        2.2.2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理论第26-27页
        2.2.3 色彩理论第27-28页
        2.2.4 环境美学理论第28页
    2.3 案例分析第28-33页
        2.3.1 锡澄高速公路防护林带第28-30页
        2.3.2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第30-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3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绿化之我见第34-40页
    3.1 绕城高速公路防护林的主要问题第34-35页
        3.1.1 功能单一第34页
        3.1.2 植物群落结构及空间营造单一第34页
        3.1.3 地形处理不够丰富第34-35页
        3.1.4 养护水准有待提升第35页
    3.2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绿化的规划原则第35-37页
        3.2.1 功能复合性原则第35页
        3.2.2 景观多样性原则第35-36页
        3.2.3 人性化原则第36页
        3.2.4 因地制宜原则第36页
        3.2.5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第36-37页
    3.3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绿化的设计手法探讨第37-40页
        3.3.1 防护林绿化的树种规划第37-38页
        3.3.2 防护林植物的群落结构第38页
        3.3.3 防护林植物空间的营造第38-39页
        3.3.4 防护林的养护管理第39-40页
4 绕城高速公路复合型防护林带实践——以杭州长睦段为例第40-65页
    4.1 规划背景第40-41页
    4.2 项目概况第41-43页
    4.3 场地调查第43-45页
        4.3.1 地理位置第43页
        4.3.2 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第43页
        4.3.3 植被情况第43-44页
        4.3.4 场地竖向及排水第44-45页
    4.4 规划布局第45-48页
        4.4.1 规划理念第45页
        4.4.2 规划原则第45-46页
        4.4.3 空间布局第46-48页
    4.5 复合型防护林带之生态防护林带第48-53页
        4.5.1 生态防护林带的功能规划第48-50页
        4.5.2 生态防护林带的植物配置第50-52页
        4.5.3 生态防护林带的群落结构第52-53页
    4.6 复合型防护林带之风景观赏林带第53-59页
        4.6.1 风景观赏林带的功能规划第53-54页
        4.6.2 风景观赏林带的群落结构第54-55页
        4.6.3 风景观赏林带的空间营造第55-57页
        4.6.4 风景观赏林带的节点空间第57-59页
    4.7 复合型防护林带的具体规划第59-63页
        4.7.1 树种规划第59-60页
        4.7.2 景观小品第60页
        4.7.3 园路第60-61页
        4.7.4 城市家具第61-62页
        4.7.5 景观照明第62页
        4.7.6 给排水系统第62页
        4.7.7 竖向地形第62-63页
    4.8 建设成效第63-65页
5 结语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思考第65页
    5.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城市区域交通信号优化控制
下一篇: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列车过程数据通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