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古龙北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3-15页 |
2.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4页 |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2页 |
3.1.1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16-17页 |
3.1.2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 | 第17-22页 |
3.2 地层特征 | 第22-24页 |
3.2.1 地层超覆特征 | 第22-23页 |
3.2.2 地层厚度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 第24-52页 |
4.1 沉积环境 | 第24-25页 |
4.2 物源分析 | 第25-26页 |
4.2.1 砂厚物源分析 | 第25页 |
4.2.2 重矿物物源分析 | 第25-26页 |
4.2.3 岩石学物源分析 | 第26页 |
4.3 微相类型与特征 | 第26-29页 |
4.3.1 岩心相 | 第27页 |
4.3.2 测井相 | 第27-29页 |
4.4 微相及展布 | 第29-33页 |
4.4.1 典型单井相 | 第29-31页 |
4.4.2 微相平面展布 | 第31-33页 |
4.5 沉积模式 | 第33-34页 |
4.6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4-39页 |
4.6.1 葡I及各砂组砂体厚度 | 第34-35页 |
4.6.2 各小层砂体厚度 | 第35-36页 |
4.6.3 砂体层间差异 | 第36-38页 |
4.6.4 砂体发育整体特征: | 第38-39页 |
4.7 优势含油小层与微相 | 第39-52页 |
4.7.1 微相砂厚特征 | 第39-45页 |
4.7.2 微相含油性 | 第45-50页 |
4.7.3 小层含油砂厚 | 第50页 |
4.7.4 优势含油小层与微相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 第52-60页 |
5.1 孔喉与孔隙结构 | 第52-56页 |
5.1.1 孔隙类型 | 第52页 |
5.1.2 喉道类型 | 第52-53页 |
5.1.3 孔隙结构 | 第53-56页 |
5.2 储层孔渗特征 | 第56-58页 |
5.2.1 孔渗特征 | 第56-58页 |
5.2.2 不同微相孔渗特征 | 第58页 |
5.2.3 孔隙结构与孔渗关系 | 第58页 |
5.3 储层物性与砂厚对含油性影响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油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区块预测 | 第60-70页 |
6.1 油藏类型及特征 | 第60-61页 |
6.1.1 油藏类型 | 第60页 |
6.1.2 各区带油藏发育特征 | 第60-61页 |
6.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61-65页 |
6.2.1 区带成藏主控因素 | 第61-62页 |
6.2.2 局部成藏主控因素 | 第62-65页 |
6.2.3 主控因素控油特征 | 第65页 |
6.3 有利区预测 | 第65-70页 |
6.3.1 优选参数选取依据 | 第65-66页 |
6.3.2 区块优选标准 | 第66页 |
6.3.3 区块优选及动用次序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