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 第13-35页 |
2.1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 第13-14页 |
2.2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2.3 无线局域网结构 | 第16-18页 |
2.3.1 BSS结构 | 第16-17页 |
2.3.2 IBSS结构 | 第17页 |
2.3.3 ESS结构 | 第17-18页 |
2.4 802.11n关键技术 | 第18-29页 |
2.4.1802.11n概述 | 第18-20页 |
2.4.2 空分复用 | 第20-23页 |
2.4.3 信道捆绑 | 第23-25页 |
2.4.4 聚合与块确认 | 第25-29页 |
2.5 IEEE802.11n接入协议 | 第29-33页 |
2.5.1 IEEE802.11n的帧间间隔 | 第29-30页 |
2.5.2 DCF协议工作机制 | 第30-32页 |
2.5.3 接入机制改进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无线局域网性能分析 | 第35-47页 |
3.1 网络性能的限制分析 | 第35-40页 |
3.1.1 信道划分 | 第35-37页 |
3.1.2 调制解调性能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1.3 无线MAC协议面临的问题 | 第38-40页 |
3.2 无线MAC协议的性能分析 | 第40-42页 |
3.2.1 基本访问的吞吐性能 | 第40-41页 |
3.2.2 RTS/CTS机制的吞吐性能 | 第41-42页 |
3.2.3 性能分析 | 第42页 |
3.3 分组模型归一化吞吐率分析 | 第42-46页 |
3.3.1 分组模型归一化系统吞吐率算法 | 第43-45页 |
3.3.2 算法改进方向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三种网络的性能分析及仿真 | 第47-60页 |
4.1 实验环境 | 第47页 |
4.2 单AP网络 40MHz信道归一化吞吐率分析 | 第47-49页 |
4.3 双AP网络 40MHz信道归一化吞吐率分析 | 第49-51页 |
4.4 双AP网络 20MHz信道归一化吞吐率分析 | 第51-52页 |
4.5 性能仿真及分析 | 第52-59页 |
4.5.1 稳态概率对性能影响及分析 | 第52-54页 |
4.5.2 终端数目对性能影响及分析 | 第54-55页 |
4.5.3 上下行比例对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55-56页 |
4.5.4 载荷长度对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56页 |
4.5.5 站点数量和稳态概率对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