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2.1.1 文化景观论 | 第22页 |
2.1.2 空间理论 | 第22-23页 |
2.1.3 时空结构理论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核密度分析法 | 第24页 |
2.2.2 标准差椭圆分析法 | 第24-25页 |
2.2.3 平均最近邻分析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区域概况 | 第26-32页 |
3.1 区位概况 | 第26-27页 |
3.2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7页 |
3.3 人文历史环境 | 第27-28页 |
3.4 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概况 | 第28-32页 |
第四章 西安市中心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特征 | 第32-54页 |
4.1 数量和等级特征 | 第32-35页 |
4.1.1 数量特征 | 第32-33页 |
4.1.2 等级特征 | 第33-35页 |
4.2 面积特征 | 第35-39页 |
4.3 历史信息特征 | 第39-44页 |
4.4 类型特征 | 第44-54页 |
4.4.1 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划分 | 第44-45页 |
4.4.2 古遗址类文保单位属性特征 | 第45-46页 |
4.4.3 古墓葬类文保单位属性特征 | 第46-48页 |
4.4.4 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属性特征 | 第48-49页 |
4.4.5 石窟寺及石刻类文保单位属性特征 | 第49-50页 |
4.4.6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保单位属性特征 | 第50-54页 |
第五章 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空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 | 第54-76页 |
5.1 西安市中心城区发展阶段划分 | 第54页 |
5.2 第一阶段文保单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54-59页 |
5.2.1 文保单位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2 文保单位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3 文保单位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4 文保单位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5 文保单位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59页 |
5.3 第二阶段文保单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59-63页 |
5.3.1 文保单位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0页 |
5.3.2 文保单位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3 文保单位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文保单位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第62页 |
5.3.5 文保单位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 第三阶段文保单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63-68页 |
5.4.1 文保单位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2 文保单位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3 文保单位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第66页 |
5.4.4 文保单位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5 文保单位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第四阶段文保单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68-76页 |
5.5.1 文保单位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2 文保单位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70-71页 |
5.5.3 文保单位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第71页 |
5.5.4 文保单位对城市风貌的影响 | 第71-72页 |
5.5.5 文保单位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72-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讨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