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2-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博山无异禅师概况 | 第14-23页 |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博山无异禅师生平 | 第17-20页 |
| 一、博山无异的出身 | 第17-18页 |
| 二、出家因缘 | 第18-19页 |
| 三、开悟 | 第19页 |
| 四、传承谱系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博山无异与博山寺及其传说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博山无异禅师主要思想 | 第23-36页 |
| 第一节 心性论 | 第23-25页 |
| 一、“心性论”的本体论维度 | 第23-24页 |
| 二、“心性论”的修行解脱论维度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工夫论 | 第25-29页 |
| 一、破生死之心 | 第27页 |
| 二、对生死本源的疑问 | 第27页 |
| 三、努力不懈的追求 | 第27-28页 |
| 四、摈弃知解 | 第28页 |
| 五、不失掉参究念头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会通思想 | 第29-36页 |
| 一、“宗”与“教”会通 | 第29-31页 |
| 二、“禅”与“净”会通 | 第31-33页 |
| 三、佛与儒会通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博山无异禅法实践 | 第36-42页 |
| 第一节 博山无异禅法的先行条件 | 第36-38页 |
| 一、以信而入 | 第36-37页 |
| 二、愿为先导 | 第37-38页 |
| 三、戒为基址 | 第38页 |
| 第二节 习禅的主要过程 | 第38-40页 |
| 一、看话头 | 第38-39页 |
| 二、起疑情 | 第39页 |
| 三、“心如墙壁” | 第39-40页 |
| 四、悟入 | 第40页 |
| 第三节 禅病及其对治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博山无异禅师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 第42-47页 |
| 第一节 博山无异禅师历史贡献 | 第42-44页 |
| 一、促进曹洞宗在晚明的复兴 | 第42-43页 |
| 二、培养了一大批利法利教的高僧 | 第43页 |
| 三、留下了丰富历史财产和精神资源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博山无异禅师的当代价值 | 第44-47页 |
| 一、博山无异禅师禅学思想要义 | 第44-45页 |
| 二、当代价值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