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名”以“求实”--王安忆小说的实证特征与女性文学实践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3页 |
1.1.1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 第8-10页 |
1.1.2 王安忆与“女性主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选题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实证方法:打开文学空间 | 第18-35页 |
1.1 抽象演绎 | 第18-21页 |
1.2 线性叙事 | 第21-27页 |
1.2.1 在历史里找“存在感” | 第21-25页 |
1.2.2 从日常生活里找“置身感” | 第25-27页 |
1.3 非线性叙事 | 第27-33页 |
1.3.1 个人化的时间 | 第27-30页 |
1.3.2 多维的文学空间 | 第30-33页 |
1.4 认识的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证依据:个人经验 | 第35-56页 |
2.1 孤立的个人经验 | 第35-38页 |
2.2 共识的经验 | 第38-48页 |
2.2.1 名词“母”的求证过程 | 第38-42页 |
2.2.2 名词“父”的求证过程 | 第42-45页 |
2.2.3 “日常经验”的呈现 | 第45-48页 |
2.3 再生的个体经验 | 第48-51页 |
2.3.1 隔离:对“共在”的超越 | 第48-49页 |
2.3.2 命名:个人经验的建立 | 第49-51页 |
2.4 与现实交感的历程 | 第51-56页 |
第三章 实证的对象:现代的个体 | 第56-73页 |
3.1 “名实”分离的“我” | 第56-62页 |
3.1.1 启蒙的特殊语境下 | 第56-60页 |
3.1.2 商品关系里 | 第60-62页 |
3.2 生活中的“我” | 第62-66页 |
3.2.1 进取性与务实性的集合 | 第62-65页 |
3.2.2 个人性与总体性的矛盾 | 第65-66页 |
3.3 “向死而生”的“我” | 第66-71页 |
3.3.1 从“死亡”开始 | 第66-68页 |
3.3.2 以互动为方式 | 第68-69页 |
3.3.3 以多样性为结果 | 第69-71页 |
3.4 同时代的主体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