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白腐菌产木素酶特点及木质素降解特性 | 第11-12页 |
1.1.1 白腐菌产木素酶特点 | 第11页 |
1.1.2 白腐菌木质素降解特性 | 第11-12页 |
1.2 白腐菌木素降解酶系及木质素降解机制 | 第12-14页 |
1.2.1 白腐菌木素降解酶系 | 第12-14页 |
1.2.2 白腐菌木质素降解机制 | 第14页 |
1.3 白腐菌在培养中的特点 | 第14-15页 |
1.4 白腐菌产酶影响因素及降解木质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白腐菌产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18-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18页 |
2.1.2 培养基 | 第18-1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4 药品 | 第19-20页 |
2.1.5 试剂 | 第20-21页 |
2.1.5.1 酶活测定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5.2 C、N浓度测定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1 出发菌株及其诱变菌株产酶验证 | 第21-23页 |
2.2.1.1 菌株活化与菌株培养 | 第21页 |
2.2.1.2 各菌株微观形态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2.2.1.3 不同菌株产漆酶平皿验证 | 第22页 |
2.2.1.4 不同菌株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平皿验证 | 第22-23页 |
2.2.2 诱变菌株产酶特性研究 | 第23-25页 |
2.2.2.1 各菌株的生长曲线与产酶曲线 | 第23页 |
2.2.2.2 各菌株的C、N消耗曲线 | 第23-24页 |
2.2.2.3 不同金属离子及其浓度对诱变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2.4 不同苯丙氨酸浓度对诱变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25页 |
2.2.3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研究 | 第25-27页 |
2.2.3.1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底物诱导性 | 第25-26页 |
2.2.3.2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共底物性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6页 |
3.1 出发菌株及其诱变菌株产酶验证 | 第27-29页 |
3.1.1 扫描电镜观察各菌株的微观形态 | 第27-28页 |
3.1.2 不同菌株产漆酶平皿验证 | 第28-29页 |
3.1.3 不同菌株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平皿验证 | 第29页 |
3.2 出发菌株及其诱变菌株的产酶特性研究 | 第29-49页 |
3.2.1 各菌株的生长曲线与产酶曲线 | 第29-40页 |
3.2.2 各菌株的C、N消耗曲线 | 第40-46页 |
3.2.2.1 各菌株的C消耗曲线 | 第40-42页 |
3.2.2.2 各菌株的N消耗曲线 | 第42-46页 |
3.2.3 不同金属离子及其浓度对诱变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3.1 锌离子及其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2 铜离子及其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3.3 锰离子及其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8页 |
3.2.4 不同苯丙氨酸浓度对诱变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研究 | 第49-56页 |
3.3.1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底物诱导性 | 第49-54页 |
3.3.2 诱变菌株木质素降解共底物性 | 第54-56页 |
4. 小结 | 第56-59页 |
4.1 实验结论 | 第56-57页 |
4.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