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 | 第14-26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社区矫正的特征 | 第15-17页 |
1.社区矫正的非监禁性 | 第15-16页 |
2.社区矫正的惩罚性 | 第16页 |
3.社区矫正的社会性 | 第16页 |
4.社区矫正的轻缓性 | 第16-17页 |
(三)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刑法的谦抑性精神 | 第17-18页 |
2.刑罚经济性原则 | 第18页 |
3.刑罚的人道主义理念 | 第18-19页 |
4.标签理论 | 第19页 |
5.深化的复归理论 | 第19-20页 |
6.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20-21页 |
(四)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2页 |
(五)国外社区矫正的主要模式 | 第22-26页 |
1.美国模式 | 第22-23页 |
2.日本模式 | 第23-26页 |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以安阳市A区社区矫正为例 | 第26-32页 |
(一)我国社区矫正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7页 |
(二)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以安阳市A区社区矫正为例 | 第27-32页 |
1.社区矫正机构方面 | 第27-28页 |
2.社区矫正队伍方面 | 第28页 |
3.社区矫正规章制度方面 | 第28页 |
4.社区矫正接收程序方面 | 第28-29页 |
5.社区矫正矫治教育方面 | 第29页 |
6.日常管理及矫正内容方面 | 第29-32页 |
三、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以安阳市A区为例 | 第32-40页 |
(一)社区矫正亟待立法 | 第32页 |
(二)社区矫正受重刑观念影响,社区基础薄弱 | 第32-33页 |
(三)社区矫正执行主体配置不合理,各部门衔接配合不力 | 第33-34页 |
(四)社区矫正工作流于监控,教育矫正及刑事执法性体现不足 | 第34-35页 |
(五)社区矫正队伍设施建设落后 | 第35-36页 |
(六)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经费保障,相关工作不能及时开展 | 第36页 |
(七)社区矫正执行主体的素质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 第36-37页 |
(八)社区矫正判前调查评估过于简单 | 第37-38页 |
(九)社区矫正监督制度不完善 | 第38-40页 |
四、我国社区矫正的对策 | 第40-58页 |
(一)完善社区矫正相关立法 | 第40-42页 |
(二)合理配置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增设社区服务刑 | 第42-43页 |
(三)社区矫正的主体的完善 | 第43-47页 |
1.建立独立的社区矫正机构 | 第43-45页 |
2.增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社区矫正队伍 | 第45-47页 |
(四)健全调查评估制度 | 第47-48页 |
(五)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监督机制 | 第48-50页 |
(六)完善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分类 | 第50-51页 |
(七)建立人道的刑罚主义观念 | 第51-52页 |
(八)完善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丰富社区矫正内容 | 第52-54页 |
(九)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可度 | 第54-55页 |
(十)保障社区矫正的经费投入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