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正犯化立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4-16页 |
第2章 共犯正犯化概述 | 第16-29页 |
2.1 共犯正犯化概念植入 | 第16-24页 |
2.1.1 限制正犯逻辑起点 | 第16-20页 |
2.1.2 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 第20-23页 |
2.1.3 共犯正犯化特征 | 第23-24页 |
2.2 共犯正犯化趋势考察 | 第24-27页 |
2.2.1 立法趋势 | 第24-26页 |
2.2.2 司法趋势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共犯正犯化立场与基础 | 第29-37页 |
3.1 共犯正犯化立场 | 第29-31页 |
3.1.1 否定说 | 第29-30页 |
3.1.2 肯定说 | 第30-31页 |
3.2 规范适用基础 | 第31-33页 |
3.2.1 共犯成立障碍 | 第32-33页 |
3.2.2 适用刑罚障碍 | 第33页 |
3.3 刑事政策基础 | 第33-36页 |
3.3.1 风险社会与一般预防 | 第33-35页 |
3.3.2 由从严转向宽严相济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共犯正犯化理论争议 | 第37-46页 |
4.1 正犯化抑或是量刑规则 | 第37-40页 |
4.1.1 正犯化的罪刑变异 | 第37-39页 |
4.1.2 量刑规则形式本质 | 第39-40页 |
4.2 限制正犯与实质客观说冲突 | 第40-42页 |
4.2.1 行为作用凸显正犯本质 | 第40-41页 |
4.2.2 传统限制正犯局限性 | 第41-42页 |
4.3 共犯从属性理论坚持 | 第42-44页 |
4.3.1 共犯独立性缺陷 | 第42-43页 |
4.3.2 共犯从属性优势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共犯正犯化立法建议 | 第46-54页 |
5.1 立法功利主义疏正 | 第46-47页 |
5.2 共犯正犯化指导原则 | 第47-48页 |
5.3 共犯正犯化设定标准 | 第48-52页 |
5.3.1 谨慎设立罪名 | 第48-50页 |
5.3.2 明确罪状描述 | 第50-51页 |
5.3.3 科学配置法定刑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