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虫害论文

亚洲玉米螟光周期诱导的滞育遗传及与温度和纬度相关的生活史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19页
    1 昆虫滞育第11页
    2 滞育的地理变异第11-12页
        2.1 滞育诱导的地理变异第11页
        2.2 临界光周期的地理变异第11-12页
        2.3 滞育强度的地理变异第12页
    3 滞育遗传分析第12页
    4 生活史相关的理论研究第12-13页
        4.1 生活史理论第12-13页
        4.2 可塑性理论第13页
        4.3 发育时间与体型关系的理论第13页
    5 生活史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第13-15页
        5.1 成虫体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第13-14页
        5.2 发育时间与适应性的关系第14页
        5.3 生长速率与适应性的关系第14-15页
    6 温度对生活史特性的影响第15-16页
        6.1 温度对发育时间的影响第15页
        6.2 温度对体型的影响第15页
        6.3 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第15-16页
        6.4 温度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第16页
    7 生活史特性的地理变异第16-17页
        7.1 昆虫体重和体型大小的地理变异第16-17页
        7.2 发育时间的地理变异第17页
    8 性别对生活史特性的影响第17-18页
        8.1 性别对昆虫体型的影响第17页
        8.2 性别对发育时间的影响第17-18页
        8.3 性别对寿命的影响第18页
    9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光周期诱导的滞育遗传第19-33页
    1 前言第19-2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0-21页
        2.1 供试虫源和饲养方法第20页
        2.2 自交和杂交第20-21页
        2.3 滞育解除第21页
        2.4 数据分析第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30页
        3.1 两个种群及其F1代的光周期反应曲线第21-23页
        3.2 回交和F2的光周期反应曲线第23-25页
        3.3 滞育的遗传分析第25-27页
        3.4 幼虫滞育的持续期第27-30页
    4 讨论第30-33页
第三章 亚洲玉米螟与温度和纬度相关的生活史特性的变异第33-52页
    1 前言第33-3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5-36页
        2.1 供试虫源第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2.1 成虫前生活史特性第35-36页
            2.2.2 成虫生活史特性第36页
        2.3 统计方法第36页
    3 结果第36-49页
        3.1 成虫前生活史特性的比较第36-43页
            3.1.1 温度、种群和性别对发育期的影响第36-38页
            3.1.2 温度、种群和性别对蛹重的影响第38页
            3.1.3 温度、种群和性别对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8-43页
        3.2 成虫生活史特性的比较第43-49页
            3.2.1 温度、种群和性别对成虫重的影响第43-44页
            3.2.2 温度、种群和性别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第44-49页
    4 讨论第49-52页
参考文献第52-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与褐飞虱长、短翅型相关联的DNA甲基化片段研究
下一篇:茶翅蝽沟卵蜂利用茶翅蝽化学信息物质进行寄主定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