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电池均衡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3.1 无源均衡拓扑结构 | 第14-16页 |
1.3.2 有源均衡拓扑结构 | 第16-27页 |
1.4 均衡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28-31页 |
第2章 基于图论的均衡系统结构合理性量化分析方法 | 第31-6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电池均衡拓扑在图论中的相关定义 | 第31-32页 |
2.3 均衡单元拓扑的图论建模 | 第32-37页 |
2.3.1 不同均衡单元拓扑的图论建模 | 第32-36页 |
2.3.2 理想均衡单元图论模型 | 第36-37页 |
2.4 不同结构的均衡系统效率与速度分析 | 第37-53页 |
2.4.1 单层均衡系统 | 第37-43页 |
2.4.2 链式均衡系统 | 第43-45页 |
2.4.3 多层均衡系统 | 第45-50页 |
2.4.4 均衡速度与效率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2.5 链式与多层结构相结合的混合式均衡系统 | 第53-63页 |
2.5.1 平均均衡效率分析 | 第54-59页 |
2.5.2 均衡速度分析 | 第59-62页 |
2.5.3 均衡速度与效率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基于电感能量传输的直接均衡拓扑研究 | 第65-103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基于飞渡电感的改进型单体直接均衡拓扑 | 第65-80页 |
3.2.1 单体直接均衡拓扑工作模态及仿真分析 | 第65-73页 |
3.2.2 单体均衡器均衡速度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80页 |
3.3 基于多耦合电感的单元直接均衡拓扑 | 第80-101页 |
3.3.1 单元直接均衡拓扑工作模态及仿真分析 | 第80-83页 |
3.3.2 单元均衡器均衡速度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10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4章 复杂失衡条件下均衡路径优化策略研究 | 第103-120页 |
4.1 引言 | 第103页 |
4.2 均衡路径优化模型 | 第103-108页 |
4.2.1 电池组失衡状态分类 | 第103-105页 |
4.2.2 混合系统结构均衡效率优化模型 | 第105-107页 |
4.2.3 混合系统结构均衡速度优化模型 | 第107-108页 |
4.3 均衡路径优化模型求解 | 第108-112页 |
4.3.1 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第108-109页 |
4.3.2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规划 | 第109-110页 |
4.3.3 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步骤 | 第110-112页 |
4.4 串联电池组均衡系统路径优化实例分析 | 第112-119页 |
4.4.1 13节串联电池组均衡路径优化实例分析 | 第112-115页 |
4.4.2 97节串联电池组均衡路径优化实例分析 | 第115-117页 |
4.4.3 均衡路径优化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117-11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5章 双层混合式均衡器实验及分析 | 第120-145页 |
5.1 引言 | 第120页 |
5.2 实验条件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5.3 均衡器设计与实现 | 第122-129页 |
5.3.1 基于飞渡电感的改进型单体直接均衡器设计与实现 | 第122-125页 |
5.3.2 基于多耦合电感的单元直接均衡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125-129页 |
5.4 双层均衡器均衡实验 | 第129-143页 |
5.4.1 下层单体直接均衡器均衡实验 | 第129-133页 |
5.4.2 上层单元直接均衡器均衡实验 | 第133-141页 |
5.4.3 双层均衡器实验 | 第141-1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附录A 97节串联电池组路径规划方案 | 第157-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