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单控制器场景下负载均衡技术 | 第12-14页 |
1.2.2 分布式控制器下负载均衡技术 | 第14-15页 |
1.2.3 流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1.4.1 SDN网络框架特性 | 第17-18页 |
1.4.2 Openflow协议技术 | 第18-22页 |
1.4.3 RYU控制器 | 第22-24页 |
1.5 论文的内容组织与安排 | 第24-25页 |
第2章 SDN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 第25-41页 |
2.1 SDN负载均衡技术思路 | 第25-26页 |
2.2 SDN负载均衡技术的相关概念 | 第26-29页 |
2.2.1 SDN负载均衡技术的相关信息 | 第26-29页 |
2.3 基于SDN流表的多路径负载均衡技术数学模型 | 第29-40页 |
2.3.1 负载均衡基本活动及其基本行为 | 第29-32页 |
2.3.2 负载均衡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连通性 | 第32-36页 |
2.3.3 负载均衡系统的构成及其行为特性 | 第36-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多路径的SDN负载均衡关键技术 | 第41-63页 |
3.1 SDN负载均衡框架算法可终结性证明 | 第41-48页 |
3.1.1 流量拥塞型均衡系统下推自动机 | 第41-43页 |
3.1.2 流量拥塞型负载均衡终态可达性分析与证明 | 第43-46页 |
3.1.3 流表拥塞型负载均衡下推自动机 | 第46-47页 |
3.1.4 流表拥塞型负载均衡终态可达性分析与证明 | 第47-48页 |
3.2 SDN负载均衡框架算法伪代码及流程图 | 第48-51页 |
3.2.1 流量拥塞型负载均衡子框架算法 | 第48-50页 |
3.2.2 流表拥塞型负载均衡子框架算法 | 第50-51页 |
3.3 SDN负载均衡关键算法 | 第51-62页 |
3.3.1 拥塞检测关键子算法 | 第51-54页 |
3.3.2 回溯寻径关键子算法 | 第54-58页 |
3.3.3 节点更新关键子算法 | 第58-59页 |
3.3.4 表项清理关键子算法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SDN负载均衡技术的系统实现与验证 | 第63-78页 |
4.1 设计目标与系统边界 | 第63页 |
4.1.1 设计目标 | 第63页 |
4.1.2 系统边界 | 第63页 |
4.2 系统设计 | 第63-69页 |
4.2.1 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63-67页 |
4.2.2 类设计 | 第67页 |
4.2.3 交互设计 | 第67-69页 |
4.3 验证目标与环境 | 第69-71页 |
4.4 验证用例 | 第71-72页 |
4.4.1 用例1:回溯寻径能力 | 第71页 |
4.4.2 用例2:节点黑名单生成能力 | 第71-72页 |
4.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4.5.1 回溯寻径能力 | 第72-74页 |
4.5.2 节点黑名单生成能力 | 第74-75页 |
4.5.3 相关方法比较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