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特性和林地环境的影响--以甘肃省太子山林区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植被恢复的概念 | 第10页 |
1.2 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 | 第10-11页 |
1.2.1 封山育林技术 | 第10页 |
1.2.2 环境改善技术 | 第10-11页 |
1.2.3 混农林业技术 | 第11页 |
1.2.4 其他恢复技术 | 第11页 |
1.3 植被恢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11-12页 |
1.4 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5.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5.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2.1 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2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8页 |
2.3 自然资源 | 第18-19页 |
2.4 植被类型 | 第19-21页 |
2.4.1 灌木林 | 第19-20页 |
2.4.2 针叶林 | 第20页 |
2.4.3 针阔叶混交林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7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3.2.1 样地选择及概况 | 第21-22页 |
3.2.2 样地调查 | 第22页 |
3.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22-23页 |
3.2.4 室内分析 | 第23-25页 |
3.2.4.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 第23-24页 |
3.2.4.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4-25页 |
3.2.4.3 土壤团聚体的测定 | 第25页 |
3.2.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的生态环境 | 第25-26页 |
3.2.5.1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温度测定 | 第25页 |
3.2.5.2 不同植被类型的环境温湿度测定 | 第25-26页 |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7-31页 |
4.1.1 土壤水分和容重 | 第27-28页 |
4.1.1.1 土壤水分 | 第27页 |
4.1.1.2 土壤容重 | 第27-28页 |
4.1.2 土壤持水特性 | 第28-30页 |
4.1.2.1 土壤最大持水量 | 第28-29页 |
4.1.2.2 土壤田间持水量 | 第29页 |
4.1.2.3 土壤毛管持水量 | 第29-30页 |
4.1.3 土壤孔隙度 | 第30-31页 |
4.1.3.1 毛管孔隙度 | 第30页 |
4.1.3.2 非毛管孔隙度 | 第30-31页 |
4.1.3.3 土壤总孔隙度 | 第31页 |
4.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1-36页 |
4.2.1 土壤pH | 第31-32页 |
4.2.2 土壤有机质 | 第32-33页 |
4.2.3 土壤氮 | 第33-34页 |
4.2.4 土壤磷 | 第34-35页 |
4.2.5 土壤钾 | 第35-36页 |
4.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林地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37-42页 |
4.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37-40页 |
4.4.1.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温度月变化 | 第37-39页 |
4.4.1.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温度日变化 | 第39-40页 |
4.4.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环境湿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7页 |
5.1 结论 | 第42页 |
5.2 讨论 | 第42-47页 |
5.2.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42-43页 |
5.2.2 土壤化学性质 | 第43-44页 |
5.2.3 土壤团聚体 | 第44-45页 |
5.2.4 小气候环境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