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村官职务犯罪的界定 | 第9-16页 |
·村官的界定 | 第9-14页 |
·村官的界定 | 第9-12页 |
·村官两种特殊身份的界定 | 第12-14页 |
·村官职务犯罪的界定 | 第14-16页 |
·村官职务犯罪的概念 | 第14-15页 |
·村官职务犯罪的范围 | 第15-16页 |
第3章 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 第16-22页 |
·从村官职务犯罪的案件数看,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 第16页 |
·从犯罪形式上看,村官职务犯罪形式呈现多元化 | 第16-18页 |
·隐蔽性增强 | 第16-17页 |
·共同犯罪多 | 第17-18页 |
·从犯罪类型看,村官职务犯罪以贪污、受贿、挪用、职务侵占等为主要犯罪类型 | 第18-19页 |
·传统的贪污受贿、挪用等犯罪仍占主导 | 第18页 |
·侵吞土地补偿款等贪利型职务犯罪较为突出 | 第18页 |
·村官职务犯罪在带有时代烙印的征地、移民及征收社会抚养费等领域呈现多发态势 | 第18-19页 |
·采用虚构事实方式侵占财物案多 | 第19页 |
·从犯罪主体上看,村书记、村主任职务犯罪突出 | 第19-20页 |
·从犯罪影响上看,村官职务犯罪社会影响重大,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 | 第20-21页 |
·从犯罪数额上看,村官职务犯罪涉嫌犯罪金额不断增大 | 第21-22页 |
第4章 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村官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经济原因:经济的困窘是导致村官职务犯罪的决定性因素 | 第22-23页 |
·制度原因:制度的缺陷为村官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 | 第23-25页 |
·法律原因: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缺陷成为村官职务犯罪消极助推器 | 第25-26页 |
·文化原因: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是促成村官职务犯罪的消极因素 | 第26-27页 |
·村官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贪利 | 第28页 |
·特权思想 | 第28-29页 |
·党性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 第29页 |
·侥幸心理 | 第29-30页 |
第5章 村官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 第30-38页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官待遇,建立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 第30页 |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村官待遇 | 第30-31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村官选任制度 | 第31-32页 |
·完善强化村官监督管理制度 | 第32-34页 |
·优化权力配置,适当分权,严防独裁 | 第32-33页 |
·完善监督制度 | 第33页 |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 | 第33-34页 |
·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 | 第34页 |
·建立村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审计制度 | 第34页 |
·完善村官职务犯罪立法 | 第34-35页 |
·制定《村民自治法》,全面规范村民自治制度 | 第35页 |
·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理顺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明确村民委员会的村民自治管理地位 | 第35页 |
·加强村官价值理念教育 | 第35-38页 |
·加强村官党性修养以端正价值取向 | 第36页 |
·加强村官道德教育,以德治本 | 第36页 |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洁身自好 | 第36-37页 |
·建立健全村官信用制度 | 第37-3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