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富锶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22页 |
1.2.1 锶及其同位素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锶矿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5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2.2 盆地演化及构造特征 | 第27-31页 |
2.2.1 盆地演化 | 第27-29页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1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1-35页 |
第3章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35-40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3.2 样品测试方法 | 第36-40页 |
3.2.1 矿物成分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3.2.2 主量元素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2.3 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第37页 |
3.2.4 同位素测试方法 | 第37-40页 |
第4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75页 |
4.1 主量元素 | 第40-50页 |
4.1.1 各个地层主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4.1.2 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4.1.3 化学风化作用特征 | 第46-49页 |
4.1.4 主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49-50页 |
4.2 微量元素 | 第50-62页 |
4.2.1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51-58页 |
4.2.2 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58-62页 |
4.3 稀土元素 | 第62-74页 |
4.3.1 研究区稀土元素特征 | 第63-69页 |
4.3.2 稀土元素表征参数 | 第69-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75-90页 |
5.1 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第77-87页 |
5.1.1 碳酸盐岩原始信息保存性评估 | 第77-78页 |
5.1.2 碳、氧同位素特征 | 第78-81页 |
5.1.3 古湖盆封闭性与开放性 | 第81-84页 |
5.1.4 古气候 | 第84-85页 |
5.1.5 盐度 | 第85-87页 |
5.2 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87-88页 |
5.2.1 锶同位素特征 | 第87页 |
5.2.2 锶同位素及古环境意义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成矿模式探讨 | 第90-108页 |
6.1 柴达木盆地的物源分析 | 第90-98页 |
6.1.1 古水系及物源 | 第90-91页 |
6.1.2 锶同位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 第91-92页 |
6.1.3 稀土元素的物源指示意义 | 第92-95页 |
6.1.4 锶的物质来源 | 第95-98页 |
6.2 锶矿成因探讨 | 第98-102页 |
6.3 矿床类型 | 第102-104页 |
6.4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4-106页 |
6.5 成矿时代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