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综述 | 第10-26页 |
1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2 PCV流行病学 | 第12-14页 |
3 PCV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4页 |
4 与PCV3的相关疾病 | 第14-16页 |
5 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6 单克隆抗体技术 | 第17页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6页 |
第一章 2008-2017年江苏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回顾性调查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26-42页 |
1 材料 | 第26-28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1.2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27页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28页 |
2 方法 | 第28-32页 |
2.1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页 |
2.2 病毒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3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28-29页 |
2.4 病毒的PCR检测 | 第29页 |
2.5 PCV3的全基因组的扩增与测序 | 第29-30页 |
2.6 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3.1 六种病毒的PCR或RT-PCR产物的电泳与PCV3全基因组的分段测序 | 第32-34页 |
3.2 PCV3回顾性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3.3 PCV3混合感染结果 | 第35-36页 |
3.4 PCV3全基因组、cap基因、rep基因的遗传进化树 | 第36-40页 |
3.5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3型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 | 第42-68页 |
1 材料 | 第42-45页 |
1.1 病毒、细胞系、载体、菌株以及实验动物 | 第4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1.3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1.4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3-45页 |
1.5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45页 |
2 免疫原的制备 | 第45-50页 |
2.1 病料的来源与处理 | 第45-46页 |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6页 |
2.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6页 |
2.4 胶回收PCR产物及T载体连接反应 | 第46-47页 |
2.5 转化 | 第47页 |
2.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47-48页 |
2.7 重组质粒T-PCV3-cap的序列测定 | 第48页 |
2.8 重组质粒pET-28a-PCV3-cap的构建 | 第48页 |
2.9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48-50页 |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0-56页 |
3.1 动物免疫 | 第50-51页 |
3.2 细胞融合 | 第51-52页 |
3.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52-53页 |
3.4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第53页 |
3.5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 第53页 |
3.6 单抗特异性鉴定 | 第53-55页 |
3.7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鉴定 | 第55页 |
3.8 腹水的制备 | 第55页 |
3.9 单克隆抗体在免疫组化试验中的运用 | 第55-56页 |
4 结果 | 第56-66页 |
4.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 | 第56-57页 |
4.2 重组质粒(T-PCV3-cap)的双酶切鉴定 | 第57页 |
4.3 重组质粒(pET-28a-PCV3-cap)的双酶切鉴定 | 第57-58页 |
4.4 目的蛋白的SDS-PAGE鉴定 | 第58-59页 |
4.5 重组蛋白小量诱导表达条件优化及可溶性分析 | 第59-61页 |
4.6 纯化蛋白的SDS-PAGE鉴定 | 第61页 |
4.7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61-64页 |
4.8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鉴定 | 第64页 |
4.9 单抗腹水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 | 第64-65页 |
4.10 单克隆抗体在免疫组化试验中的初步应用 | 第65-66页 |
5 讨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