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壳聚糖与水溶性壳聚糖 | 第11-17页 |
1.1.1 壳聚糖与甲壳素 | 第11-12页 |
1.1.2 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 第12-17页 |
1.1.3 小结 | 第17页 |
1.2 壳聚糖基水凝胶 | 第17-22页 |
1.2.1 水凝胶 | 第17-18页 |
1.2.2 壳聚糖基水凝胶 | 第18-22页 |
1.2.3 小结 | 第22页 |
1.3 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及其催化剂 | 第22-30页 |
1.3.1 二氧化碳化学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2 二氧化碳转化产物 | 第23页 |
1.3.3 用于二氧化碳转化的催化剂 | 第23-29页 |
1.3.4 小结 | 第29-30页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0-33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1.4.2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31-32页 |
1.4.3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第2章 物理法调节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水溶性 | 第33-49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3-34页 |
2.2.2 化学改性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 | 第34-37页 |
2.2.3 实验表征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2.3.1 CSM-A~D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38-40页 |
2.3.2 CSM-A~D的水溶性测试 | 第40-41页 |
2.3.3 CSM-A~D的物理聚集态表征 | 第41-45页 |
2.3.4 CSM结晶度、缠结度与其溶解性关系 | 第45-46页 |
2.3.5 物理改性水溶性壳聚糖的溶解性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物理增溶的分子链模型解析 | 第49-59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49-50页 |
3.2.2 验证实验:物理法调节壳聚糖的水溶性 | 第50页 |
3.2.3 WSC水中溶解度测试 | 第50页 |
3.3 分子链模型与讨论 | 第50-56页 |
3.3.1 高结晶度低缠结度模型 | 第51-52页 |
3.3.2 高结晶度高缠结度模型 | 第52-54页 |
3.3.3 低结晶度低缠结度模型 | 第54-56页 |
3.3.4 小结 | 第56页 |
3.4 增溶与验证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水溶性壳聚糖基季铵盐(QWSC)和QWSC-SA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5页 |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59-60页 |
4.2.2 壳聚糖基季铵盐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3 QWSC季氨基的取代度测定 | 第61页 |
4.2.4 QWSC-SA凝胶制备 | 第61-62页 |
4.2.5 QWSC-SA凝胶的溶胀率以及凝胶分数测定 | 第62页 |
4.2.6 QWSC-SA凝胶的pH响应性 | 第62页 |
4.2.7 QWSC-SA胶囊对硫酸铜(Cu2+)溶液的包载能力 | 第62-64页 |
4.2.8 包载有硫酸铜QWSC-SA胶囊的释放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4.2.9 QWSC-SA胶囊对硝酸铅(Pb2+)和罗丹明B的包载性能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4.3.1 QWSC与QCSM的季铵基取代度 | 第65-66页 |
4.3.2 QWSC-SA凝胶的溶胀率、pH响应性及凝胶分数 | 第66-68页 |
4.3.3 WSC-SA凝胶和QWSC-SA凝胶/胶囊对硫酸铜溶液的包载性能. | 第68-69页 |
4.3.4 QWSC-SA胶囊对硫酸铜的包载性能与溶液浓度关系 | 第69页 |
4.3.5 QWSC-SA胶囊对硫酸铜的包载平衡 | 第69-70页 |
4.3.6 QWSC-SA胶囊在梯度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包载性能 | 第70-71页 |
4.3.7 包载有硫酸铜QWSC-SA胶囊的释放性能 | 第71-72页 |
4.3.8 QWSC-SA胶囊对硝酸铅的包载性能 | 第72-73页 |
4.3.9 QWSC-SA胶囊对罗丹明B的包载性能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QWSC催化二氧化碳的自固定初探 | 第75-95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80页 |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76-77页 |
5.2.2 聚二氧化碳的制备 | 第77-79页 |
5.2.3 实验表征 | 第79-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3页 |
5.3.1 聚二氧化碳产物纯化测试 | 第81-82页 |
5.3.2 聚二氧化碳产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82-89页 |
5.3.3 聚二氧化碳产量以及CO2气体转化效率 | 第89-90页 |
5.3.4 催化剂QWSC的回收利用实验与稳定性测试 | 第90-91页 |
5.3.5 二氧化碳自聚合反应机理讨论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