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重楼皂苷Ⅶ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重楼皂苷Ⅶ的结构及药理作用第12-13页
        1.1.1 重楼皂苷Ⅶ的结构第12页
        1.1.2 重楼皂苷Ⅶ的药理作用第12-13页
    1.2 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第13-19页
        1.2.1 白色念珠菌第13页
        1.2.2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第13-17页
        1.2.3 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第17-18页
        1.2.4 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研究第18-19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重楼皂苷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第21-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供试菌株第21页
        2.1.2 实验材料第21页
        2.1.3 培养基第21页
        2.1.4 实验主要仪器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曲线测定第22页
        2.2.2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22页
        2.2.3 Polyphyllin Ⅶ抑制白色念珠菌最低杀菌浓度(MFC)的测定第22-23页
        2.2.4 显微镜观察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第23页
        2.2.5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活性及厚度的影响第23页
        2.2.6 Polyphyllin Ⅶ抑制白色念珠菌成熟生物被膜的MIC_(80)及MFC的测定第23页
    2.3 统计分析第23-2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2.4.1 白色念珠菌的动力学生长曲线第24页
        2.4.2 Polyphyllin Ⅶ对游离态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第24-25页
        2.4.3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测定第25-26页
        2.4.4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厚度及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第26-29页
        2.4.5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成熟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第29-30页
    2.5 小结第30-31页
3 重楼皂苷Ⅶ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第31-43页
    3.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3.1.1 供试菌株第31页
        3.1.2 实验药品第31页
        3.1.3 培养基第31页
        3.1.4 主要实验仪器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2.1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黏附过程的影响第32页
        3.2.2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黏附不同时间的影响第32页
        3.2.3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表面相对疏水性的影响第32页
        3.2.4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第32-33页
        3.2.5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检测第33-34页
        3.2.6 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34-35页
        3.2.7 外源添加cAMP回补实验第35页
    3.3 统计分析第35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3.4.1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黏附的抑制作用第35-36页
        3.4.2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黏附不同时间后的抑制作用第36-37页
        3.4.3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表面相对疏水性(CSH)的抑制作用第37-38页
        3.4.4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由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的抑制作用第38-39页
        3.4.5 与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的检测第39页
        3.4.6 Polyphyllin 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第39-40页
        3.4.7 外源添加cAMP的回补实验第40-41页
    3.5 小结第41-43页
4 结论第43-46页
    4.1 本文的研究结论第43-44页
    4.2 本文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第44-45页
    4.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槲皮素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机制及其与AMPK的关系
下一篇:纳葛通脉汤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细胞NF-κB-P65和IκB-α基因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