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雅男阶级再构成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2 论文的不足所在 | 第19-20页 |
第2章 渡边雅男阶级再构成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2.1 阶级再构成理论的研究缘起 | 第20-23页 |
2.1.1 现代日本社会的贫富差别显著 | 第20-21页 |
2.1.2 阶级论的衰退和阶层论的盛行 | 第21-22页 |
2.1.3 阶级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2 阶级再构成研究立场及方法 | 第23-25页 |
2.2.1 阶级再构成理论的研究立场 | 第23-24页 |
2.2.2 阶级再构成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 阶级再构成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25-30页 |
2.3.1 马克思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 | 第26-27页 |
2.3.2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 | 第27-28页 |
2.3.3 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渡边雅男阶级再构成理论主要内容 | 第30-46页 |
3.1 阶级形成、分类及分化问题 | 第30-34页 |
3.1.1 职业与阶级的区别 | 第30-31页 |
3.1.2 阶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1.3 阶级分化及其他社会分化 | 第32-34页 |
3.2 阶级存在的形态 | 第34-37页 |
3.2.1 自在阶级与阶级的形成 | 第34-35页 |
3.2.2 政治阶级与经济阶级的区别 | 第35页 |
3.2.3 阶级统治与阶级流动的关联 | 第35-36页 |
3.2.4 阶级统治与能力主义的关联 | 第36-37页 |
3.2.5 阶级统治与学历主义的关联 | 第37页 |
3.3 社会阶级存在各种状态 | 第37-40页 |
3.3.1 以贵族阶级为代表的上流阶级 | 第38页 |
3.3.2 以资产阶级为中心的中间阶级 | 第38-39页 |
3.3.3 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下层阶级 | 第39-40页 |
3.4 阶级社会的动态性 | 第40-43页 |
3.4.1 阶级斗争的现在 | 第41-42页 |
3.4.2 阶级斗争的过去 | 第42-43页 |
3.5 阶级统治与国家机构、殖民统治密切关联 | 第43-46页 |
3.5.1 国家机构处于阶级利益的框架中 | 第43-44页 |
3.5.2 阶级统治与殖民地统治的一致性 | 第44-46页 |
第4章 阶级再构成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 第46-54页 |
4.1 阶级再构成研究的思想价值 | 第46-49页 |
4.1.1 思路价值 | 第46-47页 |
4.1.2 方法价值 | 第47-48页 |
4.1.3 内容价值 | 第48-49页 |
4.2 阶级再构成的理论局限 | 第49-54页 |
4.2.1 阶级解放论述不足 | 第50-51页 |
4.2.2 研究方法值得商榷 | 第51-52页 |
4.2.3 阶级定义亟须完善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