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第11-17页 |
1.2.1 膜下滴灌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 第11-12页 |
1.2.2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灌溉频率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5 灌溉频率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页 |
1.2.6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研究 | 第14-15页 |
1.2.7 灌溉频率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方法 | 第18-21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及管理 | 第18页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8-21页 |
2.3.1 生育期记载 | 第18-19页 |
2.3.2 植株标记 | 第19页 |
2.3.3 叶面积(LA)及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 第19页 |
2.3.4 株高和穗位高测定 | 第19页 |
2.3.5 干物质测定 | 第19页 |
2.3.6 产量测定与考种 | 第19页 |
2.3.7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19-20页 |
2.3.8 作物耗水量测定 | 第20页 |
2.3.9 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益的计算 | 第20页 |
2.3.10 气象数据测定 | 第20页 |
2.3.11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灌溉频率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32页 |
3.1 株高、穗位高、茎粗 | 第21-22页 |
3.2 节间长度 | 第22-23页 |
3.3 叶面积积累 | 第23-25页 |
3.3.1 单株叶面积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3.2 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第24-25页 |
3.4 灌溉频率对玉米群体光合势的影响 | 第25-27页 |
3.4.1 单株光合势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3.4.2 群体光合势的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3.5 干物质积累 | 第27-32页 |
3.5.1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3.5.2 干物质积累特征 | 第28-29页 |
3.5.3 阶段物质积累量 | 第29-30页 |
3.5.4 干物质转运与分配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灌溉频率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32-39页 |
4.1 籽粒产量 | 第32-33页 |
4.2 产量构成 | 第33-35页 |
4.2.1 收获穗数 | 第33页 |
4.2.2 穗粒数 | 第33-34页 |
4.2.3 千粒重 | 第34-35页 |
4.3 雌穗性状指标 | 第35-36页 |
4.4 灌溉频率与产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4.5 灌溉频率与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关系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灌溉频率对玉米水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39-43页 |
5.1 水分利用效率 | 第39页 |
5.2 灌溉水利用效率 | 第39-40页 |
5.3 灌溉频率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0-41页 |
5.4 灌溉频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1-43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6.1 讨论 | 第43-44页 |
6.1.1 灌溉频率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3页 |
6.1.2 灌溉频率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43页 |
6.1.3 灌溉频率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6.2 主要结果 | 第44-45页 |
6.3 结论 | 第45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