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研究一: “清肺泻肝汤”加减方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调查研究 | 第16-32页 |
一. 资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6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7-18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5. 治疗用药 | 第18-19页 |
6. 治疗方法 | 第19页 |
7.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8.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9.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结果 | 第20-27页 |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20页 |
2. 两组治疗前后FBG比较 | 第20页 |
3. 两组治疗前后2hBG比较 | 第20-21页 |
4. 两组治疗前后HbAlc比较 | 第21-22页 |
5. 两组治疗前后FINS比较 | 第22页 |
6. 两组治疗前后FFA比较 | 第22-23页 |
7. 两组治疗前后HOMA-IR比较 | 第23-24页 |
8. 两组治疗前后TG比较 | 第24页 |
9. 两组治疗前后TC比较 | 第24-25页 |
10. 两组治疗前后LDL-c比较 | 第25-26页 |
11. 两组治疗前后HDL-c比较 | 第26页 |
12. 安全性评估 | 第26-27页 |
三. 讨论 | 第27-31页 |
1. T2DM胰岛素抵抗的病理机制 | 第27页 |
2. 二甲双胍缓释片的选择依据 | 第27-28页 |
3. 清肺泻肝汤加减方的选择依据 | 第28页 |
4. 单味药物的功效及药理分析 | 第28-31页 |
四. 结论 | 第31-32页 |
1. 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 | 第31页 |
2. 降低FBG、2hBG、HbAlc水平 | 第31页 |
3. 降低血脂 | 第31页 |
4. 降低FINS、HOMA-IR | 第31页 |
5. 研究小结 | 第31-32页 |
研究二: “清肺泻肝汤”加减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非麻醉下尾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 第32-53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32-36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 实验药物 | 第32页 |
3. 测定试剂盒 | 第32-33页 |
4. 检测仪器 | 第33页 |
5. 所需药物的配制 | 第33-36页 |
5.1 柠檬酸缓冲液的配置方法 | 第33-34页 |
5.2 链脲佐菌素的配制与注射方法 | 第34页 |
5.3 清肺泻肝汤的制备 | 第34-35页 |
5.4 灌胃剂量的计算 | 第35页 |
5.5 高脂高糖饲料制备 | 第35-36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1. 大鼠T2DM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制备 | 第36页 |
2.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3. 测定空腹血糖 | 第37页 |
4. 大鼠血清样品的收集 | 第37页 |
5. 检测指标 | 第37-38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38-39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39-50页 |
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第39页 |
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第39-40页 |
3. 各组大鼠FBG变化 | 第40-42页 |
4. 各组大鼠HbAlc变化 | 第42页 |
5. 各组大鼠FINS变化 | 第42-43页 |
6. 各组大鼠TC变化 | 第43-44页 |
7. 各组大鼠TG变化 | 第44-45页 |
8. 各组大鼠HDL-C变化 | 第45-46页 |
9. 各组大鼠LDL-C变化 | 第46-47页 |
10.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GIR及CV均数变化 | 第47-50页 |
四. 讨论 | 第50-52页 |
1. IR的定义及机理 | 第50页 |
2.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 第50-52页 |
五. 实验结论 | 第52-53页 |
1. 大鼠FBG及HbAlc水平 | 第52页 |
2. 大鼠血脂水平 | 第52页 |
3. 大鼠GIR及CV均数 | 第52页 |
4. 实验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综述 | 第55-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