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主要概念 | 第14-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30页 |
| 1.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的认识 | 第16-21页 |
| 1.1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病因的认识 | 第16-18页 |
| 1.2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8页 |
| 1.3 现代医学对肿瘤患者失眠的治疗 | 第18-21页 |
| 2.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的认识 | 第21-26页 |
| 2.1 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 2.2 中医对肿瘤患者失眠的治疗 | 第22-26页 |
| 3.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 3.1 整体观念 | 第26页 |
| 3.2 辨证论治 | 第26页 |
| 3.3 经络学说 | 第26-27页 |
| 3.4 五音疗疾理论 | 第27页 |
| 4.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 5.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 5.1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 第28-29页 |
| 5.2 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0-43页 |
| 1.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30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 1.5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终止 | 第31-32页 |
| 2.研究方法 | 第32-42页 |
| 2.1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2.2 试验分组 | 第32页 |
| 2.3 样本量的估计 | 第32-33页 |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 2.5 干预方法 | 第34-36页 |
| 2.6 评价工具及指标 | 第36-38页 |
| 2.7 疗效评定 | 第38-40页 |
| 2.8 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 2.9 伦理原则 | 第41-42页 |
| 3.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研究结果 | 第43-60页 |
| 1.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 第43-45页 |
| 2.干预前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5-47页 |
| 2.1 三组干预前PSQI评分比较 | 第45页 |
| 2.2 三组干预前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45-46页 |
| 2.3 三组干预前HAMA评分比较 | 第46页 |
| 2.4 三组干预前HAMD评分比较 | 第46-47页 |
| 2.5 三组干预前QLQ-C30评分比较 | 第47页 |
| 3.干预前后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7-53页 |
| 3.1 三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 | 第47-49页 |
| 3.2 三组干预前后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49-50页 |
| 3.3 三组干预前后HAMA评分比较 | 第50页 |
| 3.4 三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 | 第50页 |
| 3.5 三组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 第50-53页 |
| 4.干预后三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53-60页 |
| 4.1 三组干预后PSQI评分比较 | 第53-54页 |
| 4.2 三组干预后心脾两虚证失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54-55页 |
| 4.3 三组干预后HAMA评分比较 | 第55-56页 |
| 4.4 三组干预后HAMD评分比较 | 第56-57页 |
| 4.5 三组干预后QLQ-C30评分比较 | 第57-60页 |
| 讨论 | 第60-70页 |
| 1.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第60-62页 |
| 2.干预方法的讨论 | 第62-64页 |
| 2.1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 | 第62页 |
| 2.2 杵针疗法的作用 | 第62-63页 |
| 2.3 五音疗法的作用 | 第63-64页 |
| 3.临床疗效分析 | 第64-70页 |
| 3.1 三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64页 |
| 3.2 三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 3.3 三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 第66-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 文献综述 | 第8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 附录 | 第95-10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9-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