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1章 大气湍流特性及其探测技术 | 第16-30页 |
1.1 大气湍流基本特性 | 第16-17页 |
1.2 大气湍流特征参数 | 第17-18页 |
1.2.1 湍流外尺度 | 第17-18页 |
1.2.2 湍流内尺度 | 第18页 |
1.3 常用几种大气湍流功率谱模型 | 第18-20页 |
1.3.1 Kolmogorov谱 | 第18-19页 |
1.3.2 修正Hill谱 | 第19页 |
1.3.3 Rytov改进模型 | 第19-20页 |
1.4 非光学大气湍流探测技术 | 第20-21页 |
1.5 非主动大气湍流探测光学技术 | 第21-24页 |
1.6 主动大气湍流探测光学技术 | 第24-30页 |
第2章 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 | 第30-48页 |
2.1 激光大气传输解析方法 | 第30-33页 |
2.1.1 Rytov近似 | 第30-31页 |
2.1.2 Markov近似 | 第31-32页 |
2.1.3 Huygens-Fresnel相位近似 | 第32-33页 |
2.2 激光大气传输一般线性效应 | 第33-38页 |
2.2.1 吸收与散射 | 第33-35页 |
2.2.2 相位与到达角起伏 | 第35-37页 |
2.2.3 光束漂移和扩展 | 第37-38页 |
2.3 激光大气传输闪烁效应 | 第38-41页 |
2.4 光强概率密度分布 | 第41-44页 |
2.4.1 对数正态分布和Gamma-Gamma分布 | 第41-42页 |
2.4.2 极大似然概率分布 | 第42-43页 |
2.4.3 指数威布尔分布 | 第43-44页 |
2.5 光强起伏频谱特征 | 第44-45页 |
2.6 孔径平滑效应 | 第45-48页 |
第3章 激光雷达双程传输路径上的闪烁效应 | 第48-60页 |
3.1 激光双程路径传输 | 第48-57页 |
3.1.1 双程传输基本过程和原理 | 第48-50页 |
3.1.2 回波闪烁指数 | 第50-52页 |
3.1.3 孔径平滑效应 | 第52-56页 |
3.1.4 水平对比实验验证 | 第56-57页 |
3.2 漫反射体目标 | 第57-59页 |
3.2.1 后向散射增强效应 | 第57页 |
3.2.2 回波闪烁指数 | 第57-59页 |
3.2.3 孔径平滑效应 | 第5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内尺度对闪烁激光雷达探测湍流强度的影响 | 第60-70页 |
4.1 内尺度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60-65页 |
4.1.1 水平路径 | 第60-63页 |
4.1.2 垂直路径 | 第63-65页 |
4.2 内尺度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 第65-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闪烁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光强分布研究 | 第70-90页 |
5.1 水平探测路径回波信号光强分布 | 第70-80页 |
5.1.1 极大似然概率分布拟合 | 第71-74页 |
5.1.2 偏斜度和陡峭度分析 | 第74-76页 |
5.1.3 指数威布尔概率分布拟合 | 第76-80页 |
5.1.4 分析小结 | 第80页 |
5.2 垂直探测路径回波信号光强分布 | 第80-88页 |
5.2.1 极大似然概率分布拟合 | 第80-83页 |
5.2.2 偏斜度和陡峭度分析 | 第83-84页 |
5.2.3 指数威布尔分布拟合 | 第84-88页 |
5.2.4 分析小结 | 第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激光雷达回波信号降噪及大气湍流强度探测 | 第90-110页 |
6.1 回波信号降噪 | 第90-98页 |
6.1.1 小波阈值降噪法 | 第91-93页 |
6.1.2 EMD降噪法 | 第93-97页 |
6.1.3 两种降噪方法对比 | 第97-98页 |
6.2 水平路径探测大气湍流强度 | 第98-104页 |
6.2.1 数据预处理 | 第98-101页 |
6.2.2 不考虑内尺度 | 第101-102页 |
6.2.3 考虑内尺度 | 第102-103页 |
6.2.4 对比实验 | 第103-104页 |
6.3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湍流廓线 | 第104-109页 |
6.3.1 数据预处理 | 第104-106页 |
6.3.2 不考虑内尺度下湍流廓线的反演 | 第106-107页 |
6.3.3 有限内尺度下湍流廓线的反演 | 第107-108页 |
6.3.4 对比验证 | 第108-10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10-112页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3页 |